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分析
 

试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5:14 影响了:

  摘要: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具丰富的内容和多层次性。近年来,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内容的学术研究已扩展到了包括哲学、伦理学、法学、医疗实务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定义入手,对医德教育的六大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德教育 内容
  
  一、定义
  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医德教育的更加关注和重视,医德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同传统医德教育单一的医德规范要求相比,对医德教育内容的学术研究扩展到了包括哲学、伦理学、法学、医疗实务等在内的各个方面。
  现代医德教育注重的不仅止于医学共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医学蕴涵的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把医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医学伦理教育、医疗法纪教育、医学文明教育、医学消费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等;医德的内容已不断拓宽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说明了医德教育已经不单纯是医务人员的事情,而是整个医学领域甚至是全社会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狭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规范,而广义的内容还包括医学伦理学中的医德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医德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内容等。
  二、主要表现为
  1.医德规范教育
  医德规范是传统的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德规范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方法,对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功能和鲜明导向功能,是属于他律层次的医德教育。
  1988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将医德规范定义为: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医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1988年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发布,是国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和规范了医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未在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就这一内容有新的表述。因此,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医德规范,仍是遵循这些内容展开的。
  医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条式的,但施行医德规范教育不能仅仅是对教条的解说和背诵。通过分析医德规范内容的各条款,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包括: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医事法律要求、医患沟通能力要求、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可以说,医德规范是纲领性的,在这一纲领统领下的各层次,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医德教育体系。因此,医德规范教育应在对制度条款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医德教育各层次的内容,才能深入并内化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和医德情感,达到教育的效果。
  2.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伦理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医学道德观念不仅是来自外部的社会要求,也是医学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外部的驱动和内部的滋润相结合才是我们培养医学道德的有效途径。医学的进步并不是孤立的科学行为。由于医学所面对的直接对象是人,具有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范围的扩大,不仅需要符合科学本身的物理性标准,还需要得到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上许多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的研究成果能否应用于并造福于人类,不仅是医学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医学伦理已变成使医学富有人性的努力,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文(性)医学。
  医学院校的课程中普遍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程,这是医学伦理教育的直接形式。医学院校多将医学伦理学设为必修课程或与医学专业课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理论。同时,医学伦理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它关注诸如生与死的问题、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敏感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对人的关怀问题,都属于医学伦理教育的范畴。通过医学伦理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价值认同,使其负有社会责任感,能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关心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3.医事法教育
  医事法是指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掌握医事法律法规是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作为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医事法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医事行为中医方和患方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从而站在法律的视角和高度来认识和规范自身的医德行为。医事法教育也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事法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并逐渐成体系的教育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医事法学理论、医事法律制度、医疗风险、医事争议与处理等,关注医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社会问题、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实务等。
  医事法教育的形式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医院、法院等社会资源,通过了解医院中由医德引起的投诉、矛盾,以及法庭上观摩不良医德引发的医事纠纷庭审等。通过多种手段的医事法教育,可以促使医学生一方面从正面形成并强化自觉的医事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接受不良医德行为及后果的反面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医德价值观。
  4.医患关系教育
  医患关系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为了治疗或缓解患者的疾病而建立起来的联系。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一对主要的矛盾体。正常健康的医患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医患的共同目的指向是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不是有求于人的关系,更不是冲突和敌对的关系。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医生和患者良好的沟逋和合作基础上的。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对作为医疗活动对象的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患者应享有的一系列参与并知晓医疗环节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患者的个人素质和对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故医疗纠纷也时常发生,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医患关系一度成为社会的敏感问题和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虽然不是仅靠医德教育就能达到医患关系的最终调和,但医学院校学生今天的医德教育状况必将影响其日后的医疗执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从医学教育开始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素质、工作热情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以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并获得患者信任,将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同时也是解决和降低医疗投诉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为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医患关系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医患关系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医患角色的认知、医患关系定位等。医患关系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活动的对象是具有有思维和丰富情感的人,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治疗的目的是使人拥有身与心的健康,而不仅仅是解除人生理上的病痛。除了通过在课堂上的医患关系理论学习,还应结合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医学生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意识。
  5.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医疗从业人员医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很早就将医德教育纳入高等医学教育的必须内容。比如在美国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就专门包含有职业道德教育、与人交流的技巧、如何照顾病人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把医德教育纳入到完整的医学教育系统之中,而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日本对于医学教育的定位是“全人的医学教育”。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医学知识及诊治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另一方面是医学生自身使命感的教育。显然日本的医学教育也是把职业情感教育作为了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成立,在2002年2月该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在这个要求中强调指出了:“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医学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这一提法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整合进医学教育,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职业情感是医学生医德良知形成的情感基础。要将一定的医德认识要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中的稳定成分,为形成道德良知奠定基础,就必须要经过医德情感这种非逻辑力量的催化。医学生即使已经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即使能遵守医德规范,大都也是处于他律水平,只有医德情感才能把医学生引向道德自律。医德认识只有被医德情感所接受,并渗入医学生的心理深层,才能成为构成道德良知的稳定成分。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是医学生医德良知形成的认识基础。包括什么是医务人员的“应当”、“应当”的内在道德根据、违背“应当”的后果等。只有当医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医学职业道德,才能向往和遵守医德规范。
  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新生入学前教育和《医学生誓言》宣誓的仪式教育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教育、就业前的职业培训课等,都可以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
  6.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实践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显然占了更大的比重。在高等教育中,大学本科学制大多数为4年,其中实习阶段以不超过半年的为多,而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为数不多的学制为五年的本科层次教育之一。医学的实践教育除了在理论学习阶段的临床见习课和实验课程,还专门设有1~1.5年的临床实习,足见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医学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这种特殊高要求,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德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中关于医德实践教育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医德实践教育在整个医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西方伦理学认为,对医学伦理学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在美国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的观点认为,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医德培养的有效途径。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把课堂医学教育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堂理论教育、医疗实践和医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医院,接触病人,开展类似“关爱生命”这样的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急病人之所急,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网络创办“道德教育社区”,收集一些医疗道德事件,为医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自由讨论,交流真实想法,使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医德实践教育既是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德教育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需要,是使医德教育理论有效内化为医学生自身素质的必然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这是医德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医德实践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目前的医学教育越来越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医德教育也应同步跟进,在进行医学实践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医德实践教育。通过医学实践中医学生与患者进行正面接触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医德互动带来的正面情感体验,这是使医学生的医德理论教育转化为自身医德素质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在课余时间,通过党团、社团等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医德实践教育的内容,开展义诊、送医下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认识到良好医德行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体现,巩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并指导其医德行为。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应根据时代要求,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充实医德教育内容,将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医患关系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作为医德教育的常规内容。建立并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以医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各种人文课程为辅、覆盖医学专业课程、涉及课堂教育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求梅.新形势下医德教育之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
  [2]戴正德.医学伦理教育及其教学法的研究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1,(5).
  [3]石俊华.医事法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邝红妹,杨棉.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