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口译应对策略 口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应对策略
 

口译应对策略 口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8:54 影响了:

   [摘要] 口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缺省会使认知发生偏差、中断。因此,有必要根据口译的特点对文化缺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有效传达原文含意和信息。
  [关键词] 口译特点 文化缺省 应对策略
  
  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表明,交际双方为了顺利达成交际目的,会运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连贯手段,其中就包括文化缺省。口译工作者作为口头交际的枢纽,也常常会遇到文化缺省的现象。因此,如何应对文化缺省,并顺利地翻译成听话者明白的语句,译员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一、文化缺省
  所谓“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就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是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
  交际双方要达到交际目的,必须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以及隐藏在该语言背后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在此基础上,交际双方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可以省掉一些不言自明的内容,以提高交际的效率而又不影响交际效果。跟语篇内信息有关的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跟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叫做“文化缺省”。文化缺省在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中能起到连贯的作用,提高交际的效率和效果,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缺省的是什么成分,缺省的成分是什么含义。王东风在他的《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一文中,就文化缺省的连贯功能作了比较详尽和有益的阐述。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旦不属于该文化的一方缺乏共同的背景知识,就可能出现“意义真空”,使连贯中断,从而造成理解困难和错误,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如You look like AL Capone in that suit.如果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只能将它译为“你穿那件衣服看上去像只阉鸡。”这样的翻译使人不知所云。实际上AL Capone的全名是Alphonse Capone(阿尔•卡彭),乃美国一臭名昭著的歹徒,绰号“疤痢脸”,是一个十足的流氓阿飞,穿着奇特。”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上文就可译为:你穿上那套衣服,看上去就像阿尔•卡彭。
  二、文化缺省对口译的影响
  由于口译不同于笔译的特点,文化缺省对口译的影响更大,增加了口译的难度。
  1.口头表达的隐秘性
  译员所要接受和理解的谈话内容,通常是以即席的口头表达形式出现的,属于口头语言。口头表达在内容上具有隐秘性。比如说,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昨天发生在他们办公室里的一件趣事,其中一个人只要一提到某一句话,另一个人就会联想起那件趣事,哈哈大笑,而别的人也许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双方都熟知某件事的前提下进行了省略。在进行会议翻译时,译员不是谈话的直接参与者,说话人不是对着译员说话,而是对着了解主题、了解事件前后关系的同事们说的。译员在谈话开始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简短交谈时,通常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对谈话内容不熟悉,一时难以找到连接点,无法准确地译出内容。例如,有时互相熟悉的谈话人会突然问一句“怎么样?”这短短三个字,译员难以确定该译成“身体怎样”、“吃得如何”,还是“谈判是否顺利?”这种情况下,只有继续听谈话才能进一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口译的瞬时性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语言是稍纵即逝的,其速度是笔译的10~30倍,译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理解、分析和输出三项任务,不可能有时间反复推敲。在此情况下,文化缺省对口译员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语言文化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口译过程中,如果接触过该文化知识,译员就能理解;没有接触过,就无法理解。在此情况下,文化缺省不能发挥原有的连贯功能,使译员对说话人话语的理解产生偏差、中断。而且,在极短的时间里,译员还要用合适的语言将包含有文化缺省的语句转译成听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就难上加难了。
  3.口译的复杂性
  口译是一种高难度的脑力劳动。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的思维在短时间内必须经过3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ing);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这3个转换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反复循环。每一个循环都有顺序,有层次,而在时间上又相对同步。这就是常说的听中有记,记中有思,思中有译。因此,口译的工作强度比笔译要大得多,口译员的语言水平和心理素质都经受着严格的考验。
  4.口译的孤立无援性
  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及时地、独立地完成一次性翻译,不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人、查阅词典或看其他资料。同时,也不可能修改、润色已译过的词句。因此,在遇到文化缺省时,口译员只有依靠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化基础来应对。
  由于口译具有的口头表达的隐秘性、瞬时性、复杂性和孤立无援性等特点,口译中“文化缺省”的理解和翻译历来是口译的难点。
  三、口译中文化缺省的处理
  翻译界对文化缺省的解决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王东风总结了翻译界在文化缺省问题上的几种处理方法:(1)文外补偿(即文内直译,文外作注);(2)文内补偿(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3)归化(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4)删除;(5)硬译(后两种方法一般不提倡)。这些方法对口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笔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译者和读者临时“学习”异国文化,解决文化缺省问题,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而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往往事先毫无准备并且需要即刻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不可预测性极强。口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口译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套用笔译的标准和处理方法。口译的目的是让交流双方正确领会对方的意图、态度。口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因此,口译在文化缺省的处理上可以不必过分顾虑文化、艺术色彩的丢失,而以“准确”和“流利”作为两大标准。当然,“信、达、雅”可以作为口译追求的最高目标。
  故此,口译中在处理文化缺省的时候,可以借鉴笔译的一些方法,并根据口译的特点有所变通,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借用译入语“对等”和增译的应对策略。
  1.直译
  重要人物的重要讲话或概念,译入语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保留原话生动的效果,可以采取直译。如“纸老虎”直译为paper tiger,“马拉松式的磋商”直译为a marathon talk,“挟天子以令诸侯”直译为to take hostage of the emperor so that he can give orders to all the generals in the world等。但这种方法仅限于受众熟悉、明了的文化缺省。
  更多的时候,可以在直译时适当作些解释,但解释部分不能太罗嗦,以免影响受众接收、理解信息的连贯性。如“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历史上曾经有这种时代,弄得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可译为We should never forget history.There were such periods where people treated even the grass and the wood as their enemies and people were so afraid of, every people afraid of being accused of by others.
  此外,直译也适合译员缺少背景知识,无法理解谈话意思的情况。例如,释义派口译理论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听参加会议的代表说穷人的货币支出高于富人时,她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收入少的反而会支出高呢?但她立刻意识到,说话人对谈话主题应该比自己了解得更清楚。说话人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信口开河的。于是,她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虽然,这显得有些笨拙和生涩,但是在谈话进一步展开时,她一边翻译,一边听,一边分析理解,弄清了谈话的内在逻辑。因为根据相对性的概念,按收入比例穷人支出的钱当然比富人要多得多。于是,问题解决了,下面的翻译就十分流畅了。
  2.意译
  每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委婉语,典故的引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等。在口译中,由于理解和输出的时间很紧,译者的目的不是让听者欣赏异国文化,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解释文化典故。因此,用意译的方法可以简洁、准确地传达讲话人的原意。
  例如,西方人在告别时会说:“I invite you to tea sometime soon.”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就表示“Goodbye!”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因此,翻译成“再见”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直译成“什么时候我请你喝茶!”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朱�基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当选总理时的心情,是“我感到惶恐得很”。在熟知中国文化的人中间,这个词的含义十分清晰,表达一种谦虚的心情,意思是某件事责任重大,有压力。如果将这个词直译为“horrified”、“terrible”等词语,就会使外国听众误解总理的本意。
  翻译包含特定的典故句子,也应采取意译的方法。例如,“所以,所谓中国盗窃美国的军事机密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在汉语里,“天方夜谭”在多数情况下表示“不足信的故事”、“凭空捏造”,大凡汉语使用者,都可以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英语中的“The Arabian Nights”却没有那样的意义,如进行直译,使用英语的人无法明白其中隐含的意义。因此,应该将“天方夜谭”译成“a most fantastic tale”。
  翻译含有比喻等修辞格的句子,有时需要“舍形取义”,简洁地表达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例如,“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形成本市独特的经济开发格局。”这句话将旅游和经贸工作形象地比喻成“搭台”和“唱戏”,若直译成“…with tourism as the stage and economy and trade as the actors”,外国人可能根本听不懂。“搭台”实际是指“牵线搭桥、为……打前站”,“唱戏”则指“主要工作”,因此,此句的关键在于译出其喻义:“The city’s economy should be developed into a pattern of its own feature with tourism paving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
  3.直译加意译
  某些词语文化特色很浓,如果直译受众不能理解或易产生误解,而意译又会丢失原文的风采,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翻译“菜篮子工程”时,有必要借助解释性翻译方法。所谓“菜篮子工程”实际上是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吃菜难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若把“菜篮子工程”逐字英译成“vegetable basket project”,外国人听起来可能不容易理解。可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法,译为“vegetable basket project,aim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supply of vegetables, meat, fruit and other non-staple food.
  4.借用译入语“对等”的表达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文化词语虽然形式不同,但“意义对等”。这是由于不同文化具有文化共核,存在相通的地方,因此可以借用译入语的现成说法,以达到意义对等。例如,“有些地方有关部门常给农民打白条,又不给兑现的日期。”“白条”是借条或欠条的俗称,“打白条”即开具不定期甚至是难以兑现的欠款条。如果直译为“give a white slip”,外国人听了可能摸不着头。而英语中有“issue an IOU”,含义和“打白条”相同,因此可以直接采用英语中现成的说法。这样,言简意赅,又意义明了。翻译“目前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管理人才,我们的国有企业,它的第一把手、它的总会计师……”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介绍中国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说明中国的第一把手到底是厂长,还是党委书记,而只是指其决策人物。因此,译员没必要打破翻译的流畅性来费尽口舌地解释和区分,可以简单地将其译为CEO。当然,如果是在介绍中国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决策机制时,用这样的头衔是不合适的,容易让人误解为中国的国有企业跟外国私有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决策机制。
  5.增译
  有些词汇在某种文化中为大家所熟悉,因此常常采用简略的表达方式。但是译入语听者缺乏这种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该简称。此时,译员可采取增译的方法,补全缺省的词语,将说话人含蓄表达的信息,结合译员自己对谈话背景的分析和领悟来增译,使译文更加符合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角度。例如,“脑体倒挂现象”译成英语不能直接译为“the reversal of mind and body”,因为“脑体倒挂”是中国人熟悉的一种省略说法,实际是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给颠倒了,是对脑力劳动者收入低于体力劳动者收入这一现象的形象而通俗的说法,外国人并不明白。为了让译入语听者明白,可以补全缺省掉的内容,译为“manual workers earning more than mental workers”。
  四、结语
  以上说的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受众如果是游览名胜古迹的游客,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另一种文化时,纯粹用意译恐怕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而借用受众熟悉的成语或形象,则会让人产生“我们之间没有文化差异”的错觉。在实际操作中,译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不同的受众,口译的不同目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3.
  [2]亚历山大著.陈雄尚译.主导英语(第四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60.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1985.595.
  [4]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8.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6).
  [8]杨若东.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与跨文化语篇理解.外国语,1997,(6).
  [9]王大伟.现场汉英口语技巧与评析.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7.
  [10]张健.报刊新词英译词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外文出版社,2001.2.
  [13]梅德明.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