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断课”艺术|语文课前三分钟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断课”艺术|语文课前三分钟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7:25 影响了: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与“导课”相对应的。导人是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法将学生领进课文当中,使他们先人为主地对课文产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断课”则是在语文教学结束之时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断而不断”。也就是教学结束了,教学的内容并不是随着教学的结束而开始遗忘,相反通过断课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延深的思考。“导课”的目的是有效地引领学生进人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断课”则是促使他们有效地走出学习内容,在进行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获得探索的兴趣和进行深入研究的动机。所以“断课”与“导课”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完整结构。
  
  一、“断课”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自然环节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断课”无论你如何进行处理,它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教学环节,无论是优秀教师还是不称职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有开始和结束,这结束就是“断课”。所以在教学评价中不存在有没有“断课”的问题,而只有如何处理“断课”的问题。不对“断课”进行精心设计,把它只作为一个自然的教学环节,就会减少整体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对认知水平培养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展学生个性目标的确立等,都可以通过对“断课”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得到体现和渗透。因此,对作为自然环节的“断课”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实施,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作为自然环节的“断课”在教学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连续课的断课。即一篇课文或一项内容,需要用两次以上的课时才能完成,那么每一课时结束时都有一次“断课”。这种“断课”虽然授课的时间断了而内容并没有断,下次教学还需要将“断”了的内容接续上。二是结束课的断课。这是一种最常见和最普遍的断课形式,也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所必然要经历的断课形式。无论一篇课文有多长,也无论内容有多复杂,谁也不能永远讲下去。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讲授的课文内容一般不会超过三、四节课的时间,所以这种断课最为常见。三是特殊情况下的断课。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堂教学内容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或教师的引导占据了时间使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下课的时间到了必须“断课”;一种是由于或学生或教师或其他特殊原因而在教学进行中的突然“断课”。以上情况说明“断课”是教学过程的自然环节,这个自然环节既是教学中不可越过的,同时它也为我们贯彻和渗透教学新理念、提炼教学艺术提供了空间。
  
  二、语文教学中“断课”的现状
  
  断课作为教学中的一个自然环节,如果处理好会优化整个教学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精心进行“断课”设计的很少,
  “断课”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和与之相辅相承的“导课”环节的对比中反差更大。“导课”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地被有意识地设计和处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精心进行“导课”设计成为备课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许多情况下在极大减化教学具体过程的说课中,也要对导语进行完整的复述。而对于“断课”――如何结束课程,却往往被当作完全的自然环节进行处理。无论讲课还是说课,这种以自然环节进行处理使人们在许多时候,无法意识到“断课”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的存在,它的特殊意义的发挥就更无从谈起了。具体语文教学中的“断课”的处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严格遵守时间的“断课”。就是严格按照上下课的时间“断课”。铃声一响马上停讲,不管学生的状态如何。也不考虑授课的内容是否合适停讲。这种状态的“断课”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它的缺陷就在于不顾及内容的连续性,在对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中,内容成为了次要的服从于时间(形式)的因素,不仅不能反映授课内容的整体感,而且学生对内容的接受和文本的解读中思维的一贯性遭到突然的中断,所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二是预设内容阶段性完成的“断课”。在语文新课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今天,实际教学中预设性教学仍然是主体,每堂课都要预设具体讲授的内容。预设的内容讲完了,就不去进行拓展和开发,无论是否还有时间,也不管还有多少强化或拓展的余地就此断课。如果课堂的时间还有剩余。往往让学生自己支配,如果时间已到但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同样不管学生的状况进行拖延,直到讲完匆匆收场。这种“断课”完全是传统教学的延续。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背离。三是教师兴致所至的“断课”。以教师的兴致特点为准则进行“断课”,
  “断课”完全受制于教师的兴致。教师有兴致的内容该断课也不断:教师没有兴致的内容不该断课也断课,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断课”。这种“断课”往往会造成海阔天空、游离文本的结果,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断课”。上述三种“断课”对于语文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是在长期教学中人们普遍对“断课”这一教学环节不够重视所造成的后果。
  三、提高“断课”水平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断课”这一环节,发挥其对于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以及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这一点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断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一贯的对这一环节的漠视态度。其次,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改变观念更新知识,使他们有充分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断课”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断课”进行灵活的处理。对于连续课的断课,要使其“断”建立在“联”的基础上。断不是结束而是有联系的新的开始,所以这次“断课”和下次课的“导课”要建立起因果联系,导课的目标应是把“断课”的内容衔接上。而结束课的断课,虽然也是要建立一种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为下次课的接续留下线索,而是将内容拓展出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结束课的断课也需要与“导课”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在照应、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进行“断课”。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任何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标准进行,
  “断课”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是一种生成式的教学,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的许多预设被取消或改变,那么“断课”的时机把握和内容的选择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断课,就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本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通过“断课”给予拓展时机的选择和对授课内容进行巩固和探究的方向性的引导。同时也还要注意将“导课”与“断课”有机地结合。在运用中创造两个系统,一个是具体内容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导课”与“断课”相互照应,使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另一个是由“断课”导引出对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后续的学习形成一个系统,这是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前面的小系统构成,从而使“断课”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学生发展的新契机。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长期被漠视的教学环节,因此,对“断课”环节的价值进行充分认定,通过精心设计“断课”的内容,发挥其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