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4:18 影响了:

  摘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显泽(1962-),湖南省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26-03
  
  如何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职业院校的外显质量特征即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求。学校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职业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能否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教育的内部。
  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就业市场出现的“技工荒”并不是劳动力数量短缺造成的,是一种结构性短缺。在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毕业生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学校或脱胎于普通学校体系,或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学校体系,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一个传统的农业比较发达,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经济要素发展不充分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传承和社会基础对职业教育的办学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尚未成为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学校在办学上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在教学上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职业和岗位的能力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专业趋同的现象相当严重,千校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业品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因循少变,没有形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应对机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未能及时进课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存在自我封闭、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还需要大力推进,据省教育厅对24所院校抽样调查,24所院校中有两所未启动与企业联合办学,有15所未实行产学研结合。总之,职业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反应不敏锐,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职业教育和经济“两张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目标体系,主要是指培养目标及规格;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③保障体系,主要是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企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二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三是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更好地沟通了学校与企业,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就是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定位准确。首先是类型定位,那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即满足某一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满足学生生活、转岗和未来发展必需的。三是专业拓展能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如三一重工等大型的制造企业急需区域经理,也就是一定区域内机械产品的销售、安装、调试和简单的维护,这是典型的复合岗位;一种是职业岗位的细化,如许多制造企业急需高精度零件加工的人才。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转岗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其次是层次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这说明少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还不准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与企业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教育教学体系。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实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和初步经验。但从总体上讲,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阶段,有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上。要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产业,也可以与先进的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企业互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与咨询。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合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按照企业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
  (四)构建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具体来讲,要研究制订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观念是首要问题。第一,要树立牢固的市场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毕业生就业已完全市场化,在经费筹措、师资流动等方面,已逐渐引入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经济有三个规律,即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最基本的规律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职业教育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反映要快,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快,对市场、社会需求信息要灵,就业渠道要畅通。从供求规律来讲,供求是根据市场来定的,比如说教师,就不能用行政手段规定哪个教师只能在哪里,而是哪里需要就会流向哪里,不是行政管理所能控制的。还有毕业生就业,再像过去那样统一分配和派遣是不可能的了,现在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完全市场化了。再如经费的筹措,也应有市场运作的意识。现在教育的几个主要的要素已经市场化了,如果办学行为还跟不上市场是不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宏观管理,不会管理很细,但学校一定要有市场意识,要强调质量、品牌、特色。第二,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它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教学过程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要形成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第三,要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学生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目前已具备的智力主要有七种,除了传统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以外,还有五种,分别是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职业院校学生虽然纸笔测试的分数不高,但不能由此断定他们智力低。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不是差生,他们可能某一方面的智力会特别优秀,完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的薄弱环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师管理机制。目前,公办职业院校基本上实行“定编到人”的教师管理办法,这与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设置调整专业、引进专业教师的要求极不适应,客观上造成了专业调整后,原有专业教师无法消化,新增专业教师无法引进的困难。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全员聘任制,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合同管理,形成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从学校来讲,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规定专业课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培养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职业院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考虑分专业大类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明确政府财政的投入比重,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大类确定收费标准。从学校来讲,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厂、场)。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