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让美流淌在课堂中] 你的课堂 历史中流淌
 

[让美流淌在课堂中] 你的课堂 历史中流淌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5:55 影响了: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审美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审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审美教育要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渗透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教材,深入探寻课文之美
  
  语文课本是学生寻找美的源泉,其中的课文篇篇都闪烁着美的光芒,这些文章思想健康、情感真切、语言优美、形式多样。如何从这些资源中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容、形式、结构三方面下手。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画面,可以感受到人情之美,可以激发想象,丰富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到鲁迅天真的童年生活,《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羚羊木雕》的诚挚友谊,《我的老师》母女似的师生情……这些内容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沐浴在美的阳光下。
  课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强,如《乡愁》十分注重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它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又如《黄河颂》“演唱词”部分,“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小说的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如《祝福》不是为了表现祥林嫂的“勤劳”和“勇敢”,而是写出一个旧中国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被迫害、被践踏的女性的命运。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就采取了大起大落的、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
  课文的结构有呼应美、回环美、悬念美,如《回延安》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去发掘,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审美的灵感。
  
  二、在课堂中留下美
  
  语文教材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学中体现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它们还是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目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仍需加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巧妙的设计导语,创设美的气氛。一段好的导语往往能把学生吸引住,从而取得这堂课的成功。如《敬畏自然》这一课,导语可以是“间歇泉、九寨沟是自然的杰作,地震、龙卷风、海啸是自然在发怒,那么我们要如何与自然相处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又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先让学生听一曲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总之,好的意境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领会美。教师可以先范读帮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世界。学生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如《济南的冬天》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济南小城的暖和舒适,济南水的绿、澄澈。又如《论语》只有通过读体会文言文的停顿重音,同时朗读对文言文的背诵有很大帮助。
  总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体现出美来,而且,还可以把这种感受美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第斯多惠说的:“把主要意义放在学生由于掌握了学科而获得的能力上。”
  
  三、用作文来表现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阅读、评析能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写作却能让学生创造美。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具备了一定的美感经验和基本的鉴赏美的能力,特别是有了一些生活体验后,会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因此,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表现的美,教师要作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不恰当表现要委婉评价,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创造,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审美情趣,不断地表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在学完了《藤野先生》后由学生作文《我的老师》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还可以由《春》来作文《家乡的春天》,学习《春》中“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拟人手法的运用,比喻修辞的使用,排比段落的效果,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手法;学了《故宫博物院》后习作《我的学校》,掌握空间顺序的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将美的现象感受出来,将美的意蕴发掘出来,将美的真谛创造出来,达到寓美于教、美教相融的最佳效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