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于“办学特色”的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关于“办学特色”的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4:59 影响了:

  当前,办学特色问题已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在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其作为获得优秀和良好的必须条件,因此,所有被评学校毫无例外地都在认真地甚至挖空心思地寻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已经成了迎评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学校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因而学校的科学定位问题更加突出。我认为,从总体看,这是一件好事,它促使大家思考、研究这一办学的首要问题。但同时,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普遍缺乏办学特色的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既有办学者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包括政府、社会在内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本文不打算全面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而只从哲学的视角谈谈自己的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至少有如下几点。
  
  1.多元与一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的思想越来越得到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是和谐的。和谐的本质就是多元的统一:外在的形式是多元的,内在的本质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把握多元和一元之间的关系:提倡多元,鼓励多元,协调多元,引导多元,最后达到多元的和谐统一。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传统和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统一指挥作风及思想方法,我们习惯于政治化的一元式办学甚至是运动式办学。因此,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们也已经习惯于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办学。于是,在这样的惯性下办的大学要有鲜明的特色,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倡多元,绝不是反对一元或者否定一元,而是要使二者得到辩证的统一。根据我国的国情,政治上的一元是必须坚持的,但各个具体领域中的多元则是应当提倡和鼓励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元和多元辩证统一的和谐局面。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具体到办学和评估中,就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多元,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真正体现多元的导向和分类的指导。
  
  2.个性与共性
  
  虽然我们也讲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但实际工作中却习惯于将共性置于个性之上,习惯于用共性压制个性,甚至用共性扼杀个性。这同样是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传统和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统一指挥作风及思想方法而形成的。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强调的是个人必须服从家族、服从国家;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强调的是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领导、服从组织;多次的政治运动中,又强化个人必须服从政党、服从社会。如果说在战争年代的特殊情况下,由于事业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社会的正常情况下,还长期坚持这种思想和方法,就不正常,也不可理解了。既然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为什么在实际中却要求个性必须服从共性呢?从哲学的视角看,到底是共性高于个性,还是个性高于共性;是普遍高于特殊,还是特殊高于普遍?我认为,应该旗帜鲜明地回答:个性高于共性,特殊高于普遍。也许有人担心,宣传这种观点是否会导致个人主义以致无政府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看待: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该尊重和重视个人的发展,充分鼓励和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每个人得到就他个人而言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在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为社会和他人作出最大的贡献,又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承认哲学上的这一原则:个性高于共性、特殊高于普遍,那么在实践中,就应该把个性和特色放在第一位,把共性和普遍放在第二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具体到评估指标体系,就应该体现“突出的个性加基本的共性”这样的指导思想。
  
  3.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
  必须明确,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办学特色是第二位的,特色办学是第一位的;办学特色是结果,特色办学是原因。办学特色是流,特色办学是源;办学特色是末,特色办学是本。而在实际中,重视的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应该指出,办学特色绝不是靠几个笔杆子挖空心思总结出来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而必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明确的特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在当今的中国,知与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存在着严重疏离的倾向。理论上、口头上,我们都有很好的表述,但实践中却有明显的差距。如果我们对已经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的办学特色细加考察的话,我相信,真正形成传统、成为师生生活方式的特色,一定是少之又少的。如果仅从评估的结果看,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就认为我国的大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因为特色就是成熟的标志),那就太乐观、太天真了。恰恰相反,我国的大学基本上还是千校一面的状态。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种导向,其积极作用还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4.特色办学与科学发展观
  如果我们承认特色办学高于办学特色的话,那么,这实际上已经关乎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了。我认为,特色办学的思想就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在摆脱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后,我们已认识到,特色发展是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式,因为特色就是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特色发展的基础首先是科学定位,而科学定位的前提是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同时要遵循多元化、个性化的原则。在今天的中国,大学的分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有意无意中遵循的是一种一元的、金字塔式的大学分类模式,以致形成了实际中普遍存在的升格风、趋同风,有人还将之称为趋同运动。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任其发展,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这其中关键在于正确的政策导向。“上所好之,下必甚之。”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好好地反思这一点。
  
  5.特色办学与个性育人
  与特色办学问题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对大学极端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育人的问题。我们以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出现造成人的体力发展和脑力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和分裂而提出的,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针对意义和理论价值。但是,在上述矛盾已逐渐消除的今天,加之如果我们机械地理解全面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在实际中变成了强调平均发展,变成了强调共性发展,以致变成对个性发展的压制甚至扼杀,结果往往成了实际中的平庸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毕竟是个性的存在,人性不同,各如其面。当然,人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也有共性。作为社会,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多地为个人提供发展空间;作为个人,其最大价值在于为社会和他人作出最大的贡献。而达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人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用特长服务社会。我认为,这不仅是社会和个人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同时,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因此,在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应明确肯定个性育人的重要性。特色办学和个性育人是同一指导思想的不同体现。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提和谐发展似乎比全面发展更为合适。因为,只有有了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和世界。
  我认为,一所大学要真正办出特色,具有特色,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有一个杰出的校长(或书记),他有思想、有理想,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并且任期较长,能持之以恒地努力将其理想变成现实、形成传统。在中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历史上,这样的校长为数不多,后半世纪就更少。真心希望在2l世纪的中国,多一些有特色的校长,多一些有特色的大学。
  [责任编辑:陈立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