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如何读懂诗句_如何理解诗句
 

如何读懂诗句_如何理解诗句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4:00 影响了:

  读懂诗句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诗句本身的正确解读,就不会领悟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也就不会进一步领会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技巧,所以读懂诗句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
  读懂诗句除了要借助相关的注释之外,还要借助古汉语知识疏通,借助语境疏通,借助诗题疏通。
  
  1.借助古汉语知识疏通
  
  (1)词类活用
  在诗歌鉴赏中,由于诗歌特定的简洁、押韵、平仄等要求,诗人在运用词语时往往会使一些字词活用,以增强表达效果并使之符合不同诗歌类别(如律诗、绝句、词、曲等)的要求。所以,在解读诗句时要注意此类活用情况,要将文言文中学到的有关词类活用的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来。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空”字,都是使动用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也是使动用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中的“哀”字,是为动用法。
  (2)语序颠倒
  由于诗歌的特定要求,诗人在创作时,也会有意将诗句的顺序颠倒,这时就要借助“事理”来调整诗句的语序。
  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的语序应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应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序应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的语序应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
  
  2.借助语境疏通
  
  诗句有时虽然难以解读,但所表现的内容必定要符合事理,不管它是实写的还是虚写的,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抑或过去的),我们只要抓住“事理”,就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如:“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中“又逐春风到洛城”的主语是谁?如果我们承接上句来看,那就是“春风”,就成了“春风一夜吹乡梦”,春风“又逐春风到洛城”了,很明显不合事理,于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梦”,即“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3.借助诗题疏通
  
  诗题往往是诗歌的描述对象,是诗歌所反映内容的中心点,是诗歌所抒感情的寄托物,关注了诗题,就可以说读懂了一半。
  如《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不关注诗歌的题目,只是关注闺中琐事,那回答恐怕就差之千里了。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理趣”?如果只看诗句,无视题目,就无法正确回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理趣”更是无从谈起。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