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_
 

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_

发布时间:2019-02-03 03:43:16 影响了:

  在课程改革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现在课堂上,教师单纯讲、学生呆板听的现象少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了,课堂上热闹起来了,教师和学生都“活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七年的尝试,笔者感到在此方面微有收获,愿把做法谈一谈。
  一、改变观念,密切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主动亲近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爱屋及乌,不仅仅喜欢和我们聊天、游戏,也会对我们所教授的语文课产生极大兴趣,语文学习也会有很大提高。要想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就要更新观念,教师做到蹲下来说话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长大的儿童,又回到了童年时代,运用好儿童语言,自己既充当导演又要当好演员,讲课的语言要清脆悦耳,引人入胜。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使师生互动。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学习内容适当安排一些趣味性活动,如组织游戏、竞赛等,可让学生在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中获得新知,使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展现自己聪睿的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心随我动。这样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实现了师生间的合作学习。
  二、“三励”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要利用好激励性语言,运用好鼓励的形式,设计好奖励的办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1.激励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利用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发言,提问、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1)在“开场白”或交待语和过渡语利用。如“上节课同学们学得都比较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课,看看在本节课中谁会表现更好”,这样从一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每位学生跃跃欲试。(2)在提问学生前运用激发性语言。如教师在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时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看看谁最聪明?谁最爱动脑筋”等激励学生,使学生积极展现自己,踊跃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全面评价一个学生后运用激发性语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朗读、板演等)后,教师不要以结果对而论对,要对该生全面做出评价,成绩方面给予肯定而对不足方面进行指出(也可让学生指出)后,针对某方面的不足进行启发激励。
  2.鼓励
  运用好鼓励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形式运用好,可以使学生在半知半解中,把问题答上,使他们不丢面子。(1)语言鼓励。如教师提出问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没有全答对,教师不要急于让其坐下,要进行鼓励,如“你再想想,你能答上或上次你答得多好啊!这次你一定能答上”。教师在小结中,针对学生的不同闪光点加以鼓励。如“翟书力同学在这节课中能够认真听讲,勤于思考;陈炫儒同学大胆发言,敢于提出不同见解”。(2)喝彩。学生在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该同学在学生的叫好声中坐下。(3)鼓掌。在学生较好地回答上较难的问题(或做题)后,师生要鼓掌进行鼓励。曾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一次鼓励和一次批评的效果截然不同,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句名言充分印证了鼓励的作用。
  3.奖励
  为使鼓励更到位,效果更好,教师也可以使用奖励的方法。奖励的物品不需要太贵重,如一个简笔画(水果类、动物类、用品类都可以);一个剪纸(动物、花朵、红旗等都行);一个实物(本、铅笔、小刀等);一个手工品(手工制作的叠纸、泥塑等);一次记分等,虽然奖励的形式不同,但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独立探索的源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每节课上,既能做到知识传授的手段丰富多彩,又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活起来”,保持长期的注意,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郑人买履》时,教师可以设计演一演的活动,使学生进入角色。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教师在活动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却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逐渐培养了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以上方法是我在阐述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看法,在必要时也可以综合利用,效果更佳。因此,教师在使用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灵活自然得心应手地运用,不要生搬硬套,频繁重复,要讲究实效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