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架起沟通的桥梁 浅谈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沟通的桥梁 浅谈如何为孩子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9-02-04 03:44:55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数学问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桥梁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以生活实例为基石,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连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每大组派三位代表参加,请一位记录员把每组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填在表格中,然后请同学们计算出每组一共拍的总数,找出优胜的一组。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不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有100元钱,买衣服花了73元,买手套花了7元,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说出了这样的两种不同算法:(1)100-73-7=20(元)、(2)100-(73+7)=20(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2)比较简便。这时再让学生适时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由于这一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又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他们很容易就得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简便运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切萝卜和土豆,先将它们切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让学生体会“面”,其次贴着这个面再垂直切一刀,让学生再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边,体会“棱”,再次垂直再切一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了解,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真实性、亲切性,这样,既可以体现数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初步感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时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方向”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任意指定某一排某一位同学站起来,让其他学生说出八个方位的不同同学,然后请这名同学坐下,请与他相邻的一名同学站起来,其他学生再说出,反复几次,学生自然明白了八个方位的概念。又如,在空间与方位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站在领操台前观察校园,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接着又把学生带到教室的前面,再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比较几次,更容易得出“观察点转换,景物不同”的道理,而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这足以证明:教师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从喜爱的游戏中体验和理解,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一切尽在不言中。
  数学知识取材于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了解到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孩子们思索了一下,缓缓的举起了手,一个接一个地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正好是一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这个月交水费,到下个月交水费正好是一个月”、“这周一到下周一,正好是一周,七天”,这是多么好的“解读”啊!“时间”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这样别具一格的设计,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的把它“物化”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周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同组的同学互相扮演角色,一位同学扮演买笔的小朋友,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阿姨,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同组同学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活课堂,生活中无数问题都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到处都要应用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广阔舞台。学了“一分能干什么”后,让学生估计自己从家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学了“平均数”后,让学生计算家中平均每人的月收入;学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家里一年中每月的用电和用水量,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结果分析用电和用水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卧室的实用面积。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就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用结合,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通过课外作业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比例尺”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和宽,自行确定适当的比例尺,画出房间的平面图。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明白“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或直径”这堂课,课末,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棵树,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求出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呢?”这时大部分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式先测量树干的周长,再算出它的直径。至此,我不失时机的布置学生选定一棵树,利用课外时间去动手实际量一量,再算一算,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些尝试中,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激起思维的火花。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理想的说它应该是可选择和个性化的,因而成为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