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正确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产生的问题】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正确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产生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9:28 影响了:

  结构决定功能。合理的教育布局,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作为深化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旨在通过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轮布局调整,以撤点并校为基本特征。工作已历相当时段,成效是明显的,如有利于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但是,它在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老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矛盾”。如,地方财政压力凸显;资源效率与义务教育推进难以兼顾,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部分学校资产流失,处理成本太高……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好事。但是,要把好事办好,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愿望和蓝图,还考验着我们的实践智慧。因此,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敏锐地抓住――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分析利弊、探讨症结、寻求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以此认识为前提进行探讨。
  一、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及其调整的现状
  本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农村整体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指县级和县级以下的普通中小学按生源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合理设置学校,确定学校的规模,尽量发挥学校的效益。其实质是通过结构改革,实现功能提升[1]。
  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得到了优化,使学生初步享受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实现了“规模办学”,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如,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次布局调整中明确提出“全省现有小学13372所,今年必须调整到9000所以内,需要撤除4300多所”,“到2008年,全市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1344所,学校数量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及“我市坚决撤并‘规模小、生源少的学校’”等硬性要求与口号,大规模地撤减农村中小学校似乎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调整目标;在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时,有的地方还片面追求办学的集中和学校规模的扩大,纷纷提出如“每个乡镇建一所初中,每所初中服务人口为3~5万人”,“初中要达到18个班,校均900人的规模”,“各乡镇要努力集中建设一所市一级规范化初中和小学”等目标,不切实际地要求各村的中小学完全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而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的事实。
  二、 不合理布局调整所引发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结构基于系统的需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是如此。在哪里办学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不是一个突变过程,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那种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行为,很可能把好事办坏。我们在考察和研究中发现,部分不合理的布局调整引发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学生及其家庭方面看,负担加重,安全的不确定性加大
  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严重的就是给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和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因交通住宿等引起的重特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给学校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1)交通安全。由于这次布局结构调整中各地是将那些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的乡镇中心学校,那些偏远村庄的学生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六七岁,要到远离居住地的中心学校去上学,很多学生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来回往返。由于距离中心校路途很远路况往往又较差,在往返的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来回步行的过程中,因为路途坎坷难行,很容易造成摔伤碰伤被车辆刮伤等事故,或天气不好时因为遇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伤害,在山区则可能会遇到野兽出没等情况。有些学生乘坐交通工具来回往返,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往往安全系数很低,而且经常是严重超载,容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可以说,交通安全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调整后的第一威胁。
  (2)住宿安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离家太远的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住在校内或学校附近。以住在校内的情况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远远不到位,住宿条件还十分简陋,各种应有的安全保障措施跟不上,很容易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有的学校宿舍十分拥挤,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两三个学生挤在一张床铺上;很多学校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学生上厕所要跑很远;很多住宿的学生年龄小缺乏自理能力,需要细致周到的照顾和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编制的问题都无法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或生活教师来照顾和管理学生,只是由专职教师兼任,限于这些教师精力和体力的问题,导致住宿管理上的漏洞往往很大。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饮食安全。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在学校食堂集体就餐或在校外摊点解决吃饭问题,这就存在严重的饮食安全隐患。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较差,食物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而校外的摊点食物卫生更难以保障,这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事故。近年来,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频繁发生,仅2008年就有四川、新疆、甘肃、安徽、吉林等地相继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造成学生伤亡。
  (4)身体健康安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在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路途都十分遥远。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则要走5~10公里。有些农村地区的学生一天往返的路程甚至有三四十公里。很多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晨天不亮就摸黑赶路上学,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两头不见太阳,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孩子才七八岁,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遥远的上学路使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每天往返奔波,身心处于高度疲劳的状态。据有关调查统计,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每天至少要减少睡眠两个小时。即使是住校的学生,因为很多学校的住宿条件比较差,几个学生挤住在一张床上,学生们每天根本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又容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2]。
  2.从教育教学方面看,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调,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提高
  撤点并校后,大部分老师撤到了合并的学校,从表面上看,教师人数是增多了,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的配置,满足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需求。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从教师的素质来看,教法陈旧、能力较差。班额的陡增,不仅使教育教学的复杂性提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目前的基本情况是,教师队伍结构失调――需要的找不到,不需要的没办法安排。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原有教师大多也不住校。现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抽出人手充当生活管理老师,许多学校实在无法承担。于是,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撤点并校后,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既要面对教授60多学生的教学任务,又要关心住校学生的生活起居,肩负起学生家长的责任,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此这般,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部分教师还产生了“职业倦怠”;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
  想当初,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如此盛举之下最为焦虑的竟然是教师!
  3.从学校管理方面看,设施配套难以一步到位,管理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撤点并校的重要结果是,学生上学的空间距离空前增大,学校不得不承担了学生更多的生活和管理的责任。
  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住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来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有的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有的虽有校车接送,但车辆并不符合安全规范而且经常超载。撤点并校后学生相对集中到一起,尤其镇县地区的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的情况。
  随着学校寄宿制的实施,其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学校原有管理难以适应现有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的心理压力。寄宿制不完善,使学生的安全、饮食卫生存在隐患,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等等使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大大增加了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3]。许多校长都表示,根本顾不到学校的发展质量提高问题,只要能保证学生在校的生命、身体安全就算是完成大任务了。显然,学校管理的成本无形中上升,管理的压力和难度加大了。
  三、 有效应对布局调整失当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而且势在必行。事实证明,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调整结果也将对千万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好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及其消极后果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此给予高度警惕与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使好事真正办好?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一方面,我们要在思想上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条件的,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目前,最重要的是关注和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政策的良性效应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能等同于“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4]。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因时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现象。各县区政府实施撤点并校,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根据辖区内实际情况,如学龄人口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来确定乡镇内重点扩建的学校、撤并的学校,制定小步骤、分年度逐渐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合理化原则、超前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佳的效益,避免因学校规模小数量多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政府和农民的负担。通过调整与撤并减少学校资源隐性闲置和浪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激活竞争机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大解决学生生活与安全问题的力度,缓解学校管理压力
  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来考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订一条布局调整的最高原则和基本底线,即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普及率;要为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照顾。如,二年级及二年级以下学生可以实施“爱心家庭”服务。按照高中低年级搭配,把小学寄宿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到5名学生,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爱心家庭”,由一名老师担任“家长”,与“家庭成员”签订爱心承诺书,并负责帮助照顾“家庭成员”在校的日常生活,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购置与寄宿制配套的交通工具,收取较少费用接送学生,或者建立学生上学(放学)路队制度、教师护送制度、寄宿学生护理制度等,解决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和管理等问题。同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对一些交通不便路途较远的偏僻地方,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3]。
  3.把握教师、家长思想脉搏,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师,教师队伍的不足与失调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些老师因撤点并校后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加大。主管部门,尤其是学校要关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必要时可组织学校的老师进行新环境的适应培训工作,让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安心教学,在新环境中有效自如地履行教师职责。与此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学生家长,许多家长因考虑孩子上学远、缺少父母照顾和上学经费等问题,对撤点并校存在一定的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握家长的思想脉搏,消疑解惑。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观摩课,让家长认识到撤点并校的优点;同时,尽量解决好学生在校的生活问题,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上学不仅相信,而且放心。
  
  参考文献
  [1] 吴飞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若干问题.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
  [2] 何双梅.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关注学生安全问题[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9-17).https://www.省略/Education/090917/11520265-2.html.
  [3] 斯琴.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0).
  [4] 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教育学报,2005(4).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