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温和的教育方式] 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浅谈温和的教育方式] 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7:22 影响了:

  摘要:孩子做错了事,若大人一味采取强硬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孩子更可能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若采取和缓一点的方式,则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在无形中主动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德育教育 方式
  班里的一位学生的家长主动到学校找到我,向我求救,事情是这样的:他的孩子迷上了打游戏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家长发现后,当天晚上回到家就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且严厉地警告:如若再犯,决不轻饶。当时孩子吓得连连点头认错,说以后再也不敢了。然而,事隔不久,一次因为早下班,正好发现孩子正好从网吧里刚出来,家长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等回到家,又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
  家长满以为这次肯定能把孩子管过来。没想到,在一次周五放学后,很晚都没有孩子的身影,向附近同学打听,得知他又去了网吧。家长将孩子从网吧拎了出来。回到家后,又是一顿毒打,周六家长要加班,怕他又去网吧,于是就把孩子锁在家中。谁知等家长下班回来,发现孩子竟打碎了窗玻璃,逃了出去,又去了网吧。
  为了为儿子戒掉“网瘾”,这位家长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结果孩子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这位家长无可奈何的叹息:每次孩子犯了错误,我都认真地对待和教育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我耐心地听完后,首先肯定家长是一个负责的好家长,然后感谢家长如此信任老师。之后我给家长分析指出,教育就像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应该改变教育方法。
  于是家长按我的建议,首先和孩子促膝交谈,约法三章:放学得马上回家,回到家就写作业,写完作业以后可以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以上条款做到,周六可以玩游戏。
  此后,家长起初每天接孩子放学,一个月后隔天接孩子放学,又过了半个月,我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放学回家,家长则在孩子放学的路上暗中跟踪一段时间。这期间,我意识到孩子步入高年级后,生活圈子和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心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再不是老师和家长一言堂能解决得了的了。
  这个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不是个例,具有普遍性。于是我下意识在班里利用班会和相关课文,和学生畅谈理想,让他们知道:成天沉湎于游戏,理想只是空想;同时,我将家里的图书拿出来,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引导孩子们多读书。我和学生还畅谈网络,一有机会就让学生在学校亲自上网查资料,同时教会学生上网、建邮箱,上飞信,和学生课余时间网上互动。尤其特别关注有“网瘾”的这个孩子,只要是有上机的机会,我首选让他尝试。据那位家长反映,孩子后来再也没有去过网吧,回到家就写作业,看书,那个聪明懂事的娃娃又重新回来了。家长为了奖励孩子,干脆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现在,这位学生不在沉沦在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中,而是将电脑完全变成了学习的辅助工具。
  渐渐的,班里的孩子们也在悄悄变化着:谈论的话题由电脑游戏转到了怎样利用搜索引擎,课间的说骂逗笑被一本本有营养的课外书取而代之。
  案例分析: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试,无论怎样猛烈地吹,行人只会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了大衣……
  我发现这位家长先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北风”有着惊人的相似,北风一上场就采用非常粗鲁的方式,猛施淫威,企图将人们身上的衣服强行吹掉,结果事与愿违:因为寒冷,反而将衣服裹得越紧――强迫的方式非但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令人有了更多的防御和抵抗。
  回到先前的例子,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一味采取强硬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结果孩子表面服气,心里却是不服,一转身可能就会把大人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在长期的暴力下,孩子更可能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你不让我做,我偏要这样做。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这位家长后来采取了南风方式。尽管南风只是轻轻地吹,但他的温暖却令人无法抗拒,让人不自觉得主动脱掉了身上的衣服。对孩子也应如此:采取和缓一点的方式,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如果能以大海般的胸怀容纳孩子的无知,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感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无形中主动摘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多采用南风效应,或许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永.班主任需要教育智慧.中国民族教育,2011,(1).
  [2]段丽丽.心桥.河北教育(综合),2010,(5).
  [3]“我该怎么办”栏目2010年讨论题预告.班主任,2010,(9).
  [4]董建华.对几类特殊性格学生的管理秘诀.班主任,2010,(12).
  [5]邢海艳.只要正确引导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
  [6]魏志军.班主任工作中的五心之我见.教育革新,2007,(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