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思想政治课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
 

【思想政治课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9:30 影响了:

  一、 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有效教学素材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扩大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生活。而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的丰富,社会热点是如此的众多,选择怎样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根据就是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教学素材。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学目标有三点,分别是:了解政体的含义和我国的政体;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对照教材内容,本框题的教学重难点是后面两个。而要实现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笔者手中有三个可以使用的教学素材。
  素材一:教材中提供的四个镜头。镜头一,讲述在某省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质询该省财政厅厅长;镜头二,全国人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绘就了共和国的法制蓝图;镜头三,2001年,辽宁省沈阳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镜头四,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笔者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些素材,原因在于:不能全面地反映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素材陈旧;“某省”与“沈阳市”距离学生太远。
  素材二: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关信息。经对已有素材的分析,笔者也放弃了此素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比较零散,难以集中反映本框题教学要求。当然,全国人大距离我们中学生还是有点远的。
  素材三: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相关信息。既有会议新闻视频,也有相关的文字稿。笔者决定使用本市的这个资料,但用文字稿还是视频呢?文字稿能够较长时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反复阅读,发掘其中的有用信息,但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不够理想;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内容一“放”而过,不易从视频中获取有用信息。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选择了视频。
  视频时长11分钟,而且其中一些内容与本框题教学要求无关联,于是笔者对视频进行了剪辑,保留了江山新闻的内容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人大代表审议与表决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报告,用于引出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市委书记傅根友的讲话内容(主要是强调本届人大所起的巨大作用),用于引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郑鹏彪的答记者问(主要是强调会议结束后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让选民得到实惠),用于引出人大与人民的关系。剪辑后视频长度为3分5秒,适合课堂教学要求。
  从本次教学素材的选择来看,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素材,需要满足两个原则:
  效用最大化原则。新课程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素材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了尽可能地活化知识,选择素材时,必须尽可能多地与教学目标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对素材的有效分析,可以实现绝大部分的教学要求,甚至是全部的教学要求,也就是一些政治教师提出的“一例到底”的要求。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可以实现 “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的教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要求,而这两个要求就是本框内容的主旨。
  时空最近化原则。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运用于生活实践。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且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放弃素材一与素材二,不仅是因为达不到效用最大化,也是因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而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仅是本市的事例,也是半个月前刚刚发生的事情,符合“三贴近”原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二、 对照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巧妙问题
  教学素材选定之后,第二步就是设计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怎么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当笔者决定使用视频“江山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这个素材之后,设置了三个问题:
  ①我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凭什么审议并通过我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②郑鹏彪代表为什么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③结合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所起的作用,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这三个问题中,设问①主要是表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设问②主要是表现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设问解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的教学要求――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设问③主要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笔者希望借助这个问题解决“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教学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三个问题即使离开了视频,学生只要熟悉教材也能解决。而且,设问的表达不够准确,会产生歧义,致使学生答非所问。于是,笔者对设问作了如下修改:
  ①我市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哪些内容?能体现什么道理?②我市人大代表郑鹏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我市人民代表大会对江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江山人大的作用,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当学生面对这三个修改之后的问题时,他们认真观看视频,作了一些必要的记录,并能够积极而且比较准确地回答。这说明,科学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而要作出科学巧妙的设问,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优化设问层次。相关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先易后难,体现层次性,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本课中的三个设问,原来都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出知识点的,不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即使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来,也仅仅停留于识记水平。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均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现象与本质两个小问题,符合常规思维,于是,学生先从视频中获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现象,再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解读,归纳、整理出人大制度的本质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后者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目标,而且通过对素材的解读,提升了获取信息能力,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化设问方式。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原先的三个设问,学生照读教材就可以对付,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难以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能够引发学生思维,而且思维也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通过对修改后三组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不仅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在情感上也会产生共鸣。
  三、 结合两个实际,合理呈现素材设问
  选择了有效的教学素材,设计了科学巧妙的问题,接下来就必须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将素材与设问呈现于学生面前,尽可能地使素材与设问发挥最大功用。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在播放视频之前,笔者将三个问题逐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素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视频中获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学生阅读、观看素材后出示设问,还可以在阅读、观看素材的过程中适时插入设问。但无论如何,一般情况下,应该符合两个要求:其一,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日常逻辑顺序。它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中,素材与问题的呈现虽然简单,但如果先播放视频,再提出问题,恐怕学生对素材的把握就要差多了,导致学生很难从视频中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二,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当我们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素材或设问,问学生之所问,解学生心中之困惑,使素材或问题的出现符合学生心理需要,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幅度地提升。
  我们知道,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利用合适的教学素材设置情境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利用科学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从知识点的识记到知识点的理解,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真正达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