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大姚三台彝族山歌_论大姚彝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
 

大姚三台彝族山歌_论大姚彝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2:38 影响了:

   [摘要] 彝族服饰充满了崇高的自然审美情趣,反映了较高的美学思想。然而,现代的服饰与大姚彝族女性原有的坎肩、衣裳、裙子等搭配起来不相协调、不伦不类,再则,这种结构从根本上忽视了女性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特殊性,更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服饰表达本身不富于创造性,它不是一种审美基础上产生的时尚。
  [关键词] 大姚 彝族 服饰 审美 头饰
  
  大姚彝族服饰的服装和饰物,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工艺精巧,民族特色浓郁,与精美的饰花工艺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女性的服饰,特别是在头饰方面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不经意的局部变化上,反映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也反映出主流社会文化在当地女性服饰生活上的凝积,以及当地女性们对此变化的审美认知态度。对于大姚彝族来说,必须以全球化的大势来审视民族文化,坚持从自己的历史现状、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出发,根据本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来发展,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大姚彝族女性服饰特征的变化
  彝族服饰是整个大姚地区乃至楚雄地区最外显的特征,但近20年来消失极迅速。如果10年前在大姚山区或半山区的彝族地区,还随时可以看到穿彝族服饰的老人、姑娘与小孩,中年或青年人都嫌本民族服装“笨重”、“难看”而不再穿了。桂花、昙华、三台三地是大姚彝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是彝族传统文化习俗浓厚于其它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电脑软件等传媒途径,轻而易举的进入大姚彝区,使得彝族的思想意识、传统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一些民族文化正在迅速消失。
  现如今,桂花、昙华、三台三地彝族女性从不同的年龄阶段,头饰一般是一种机织的方形围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区常见的布单帽,印有各种名牌标志的太阳帽,草帽等。尽管现在人们对大姚彝族女性这种头饰已习以为常,但是从服饰艺术角度思考,仍会使人产生兴趣。
  实际上,从人的整个身体部分来说,彝族人是一个对头部有着不同的理解,十分看重头部文化的族群。彝族格言说:“彝人讲究饰头,藏人讲究饰腰,汉人讲究饰脚。”可见,彝族人对头饰文化的看重。但是,处于大姚彝族腹心地区,民族文化氛围应更浓的桂花、昙华、三台等地在女性头饰方面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桂花、昙华、三台等地女性头饰发生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逐渐形成和慢慢固定的过程。这种头饰的变化并非出于纯粹的对这一服饰的审美意义,而是含有大量的社会倾向性。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彝族服饰受到外来服饰的冲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彝族服饰也失去了它的生存环境。
  从大姚桂花、昙华、三台三个彝族腹心地区女性对这种简单头饰的接受上说,这是一种民族服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融入“同一性”,失去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强力作用的后果。这种头饰对女性民族服饰(如衣裳、裙子)整体的对应,对色彩布局的协调和对相互间的层次规则而言都是异类的,违背了传统意义的习惯范畴,因经济发展、社会变化而流行的服饰倾向又与服饰文化本身相悖的致命弱点出现了彝族服饰的审美缺陷。
  二、对大姚彝族女性服饰演变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姚彝族文化在其他所谓的“优势文化”的辐射下,面临着汇入“同一性”和失去自己民族“独特性”的危险。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都有其独特性,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根本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应由任何一种所谓的“优势文化”来主宰。但是在现实中,似乎经济社会越发达,其文化也就越丰富。
  我认为,大姚彝族女性接收一种不具备审美价值的服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改变原来的服饰文化;其次,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审美条件;第三,繁重的劳动强度和艰苦的劳动环境使她们不能保持原有的服饰表现。从以上几种原因可以推说论,凡属于经济富裕,文化发达的沿海和城市地区,甚至自然条件较好的内地农村,人们不注重这种方便和有保护性质的头饰打扮,既使有也不会长期保留,新的时尚――哪怕是审美层次不高的时尚也会很快取代它,或者人们转而去注重非服饰性的审美主体――发型本身。稍作留意,越是边远、贫困、落后地区的女性越注重头饰,却又越愿意戴一些帽子之类的东西。这本身就说明了它是一种生产劳动环境基础上的文化,一种在劳动基础上的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审美需求与审美层次之间的反差。
  从大姚彝族地区女性头裹方巾、戴蓝帽、各式各样的太阳帽的现象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是女性们接受这种头饰打扮的原始原因,但要保留这种表现形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经济的继续贫困,长年的繁重体力劳动使他们不可能恢复看起来高冠阔幅、雍容华贵的纯民族服饰,他们还得为生活而奔波为生活而忙碌,这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的。
  一种服饰打扮,同时也是人们对一种人生运命的认定。当然这种认定具有不同的相异的两个层面,如果人们是对一种时尚一种奢华服饰的追求时,说明她们处于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她们是处在原生活上的改变或创新的心态。如果人们是对一种过时简单服饰的接受时,大体说明她们处于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这种过时简单的服饰在长期的存在后便形成了一种近乎传统的东西。它与后来的人们相伴相生时便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而一旦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发生转机时,已形成气候或叫文化环境的这种服饰存在无疑会发生改变。但是,要彻底恢复原来的传统并非容易,因为两种服饰文化都拥有一定的人数。后一种新生代的人们已从心理上接受了这种异样的服饰文化,而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要想全面恢复已不太容易,时尚已掌握在年青人手里――尽管是一种异化的时尚。现今,年轻一代的大姚彝族女性并非生活在十分理想与惬意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仍面临经济上的贫困与文化上的饥荒,她们甚至还没有具备完整的审美情趣,上千年形成的优秀的彝族服饰文化积淀还未因她们被数十年形成的审美缺陷而所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的审美层次甚至是倒退的,落后于历史顺序的。
  对于大姚彝族女性来说,必须以全球化的大势来审视民族文化,坚持从自己的历史现状、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出发,根据本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来发展,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坚持从自己的历史现状、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出发,根据本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来发展,形成独特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瑛.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出版社,2005.
  [2]钟仕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普忠良,杨庆文,张炳延.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彝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杨莆旺.楚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