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同堂异构_观“同堂异构”课的感触
 

同堂异构_观“同堂异构”课的感触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6:49 影响了:

  摘 要:“同堂异构”课不仅为讲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为听课者搭建了学习、感悟、鉴别、提高的平台。   关键词:着力点;方法;反思;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2-02
  
  同堂异构课是研讨的焦点。不同的教师理念不同,挖掘教材的着力点不同,教学的方法、效果不同。对学生知识的把握、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均影响不同。庆幸的是我校也开展了同堂异构课的活动――研讨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研讨的素材,观后心里触动很大。
  
  一、教学着力点不同
  
  着力点是课的支撑点,命脉,导向。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同,知识的侧重点、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不同。1号老师以操作感悟为主线,通过画等圆→大小不同的圆→具体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的圆,来学习《圆的认识》;2号老师以应用为主线,通过选车轮→画车轮→装车轮→解释车轮,四个环节来学习应用的数学;3号老师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预习→汇报→解疑,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
  
  二、教学方法不同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策略。不同的教师理念不同,素养不同,选择的教法、学法均不同。三位老师对《圆的认识》中的一个重点d=2r突破的方法不同,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在这条线段上有几条线段?
  生1:有2条线段。
  生2:有无数条。
  生3:有3条线段。
  师:为什么是3条线段?
  生4:通过圆心。
  生5:因为有3个点。
  师:那么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生6:直径等于2个半径的长。
  生7:2个半径的长等于一个直径的长。
  师:对,一条直径里包含两条半径。
  教师板书:d= 2r
  2号教师教学片断
  师:你认为半径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先猜想一下。
  生1:我猜直径等于2个半径。
  生2: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生3:半径等于直径的1/2。
  师:为什么?猜想可以作结论吗?画一个圆,量一量直径、半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圆,量直径、半径的长度。
  学生汇报,老师填:
  
  3号教师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中还有许多“小秘密”,4人为一个小组,看哪组能发现这其中的“秘密”?
  组内讨论。
  分组汇报。
  生1:直径的长等于半径长的2倍。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是折出来的。
  师:折给大家看看。
  生演示对折,再折。
  
  生2:我用尺子量出来的,直径的长度等于2个半径的长度。
  师:量给大家看看。
  生2:我量出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
  生3:我用毛线比一比的。
  师:比给大家看看
  
  反思:
  三位教师选用不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研究验证同一个规律d= 2r。1号教师在认识半径、直径的名称后,通过直接数线段的方法,直观硬性告诉学生这个规律。这种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只是直白的告诉。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凸显,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器。学生知识掌握了,但思维经历的过程过于肤浅,无思维的深度;2号教师表面看让学生猜想、验证。但是探讨的问题是教师指定的,猜想是教师要求的,方法是教师提供的。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初衷是好的,先猜想再验证,但由于放的尺度不够,用教师的方法影响、同化、限制了学生。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的角度上,学生学“老师”的数学。学生知识掌握了,但思维经历的方式单一,思维受限,无思维的广度;3号教师从学生的兴趣、情感入手,把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准,把探究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选择,自主验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教师未做任何指点与暗示,完全放手,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学生兴趣盎然,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倾听,掌握了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思维经历了碰撞――内化――提升,思维有深度和广度。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是找到规律,但突破的方法不同,学生经历不同,体验不同,知识建构的方式不同,能力提升亦不同。
  
  三、教学效果不同
  
  理念不同,着力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通过练习反馈来做个简单的比较。1号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练习的形式单一:用彩色笔分别描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层面上。2号教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结果学生找出的是“鸡蛋、足球、篮球等”。不仅学生的知识层面未达成,而又重新进入一个误区,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远离学生知识水平,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上。圆的应用教学这个着力点,应在学生掌握“圆”的基础知识,规律探寻后,再去探究“应用”。着力点偏,导致学生越学越模糊。3号教师充分的放,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让学生学“自己”的数学。学生对圆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有明晰的感知,能力提升,思维得到训练。练习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索性、实效性、发散性。3号教师的练习是这样设计的:你能想到什么?
  
  例如:学生对⑤的想法就很多:
  生1:半径是3厘米。
  生2:直径是6厘米。
  生3: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
  生4: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生5: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
  生6:长方形的面积是54厘米。
  生7:在长为9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中可画直径为6厘米的最大圆。
  教师的一句“你想到了什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设计艺术、巧妙,题型变化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提升。练习浓缩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练习的形式有“热度”,学生思维有“深度”。
  同堂异构课让我们大开眼界,领略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欣赏了学生的风采,也多了几分思考。找准教材与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找准教师与学生的最佳融合点,找准教学与学生的最佳沸点,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