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3:14 影响了:

  摘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新的教学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教育模式的飞跃。笔者拟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实践思考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技术;高中地理;教学环境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个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近年来,在基于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成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理念。
  构建崭新的地理教育理论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关键。地理学科是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它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笔者拟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实践思考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情趣,提高兴趣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当学生看到一个绿色的大平原中间出现美国收割机在工作的场面时,自然而然就对现代化农业的情景有了感性认识。再自然引入农业带的教学,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学起来也轻松。
  可见,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地理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虚拟情境,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现象。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了。
  
  二、丰富学科内容,扩大课堂知识量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在线搜索,电脑之间的资源共享等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网络中的教育信息是无限丰富的,学生完全可以结合当节课的知识,利用各种方式搜索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科内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需要选取知识和信息。
  
  三、学生由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建构
  
  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学生对有趣,陌生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来吸引学生,激励他们求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绪之中,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形成了能力。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而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不能大胆发言,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网络教学的人机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平台。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协作讨论、探索研究的网络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个体发展水平,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其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在网络教学中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把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有的教师在尝到网络教学的甜头之后,对其它教学方法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网络教学,还因为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颇为自得,全然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教无定法”,网络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等,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2.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