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运用比较促成深度阅读]深度运用
 

[运用比较促成深度阅读]深度运用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9:48 影响了:

  [摘要]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相应的课文或文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阅读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比较阅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问题。
  [关键词]比较阅读 途径方法 写作搭配 注意事项
  
  比较阅读重在用已知推求未知,找出不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鉴赏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具有可比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迁移思维的能力,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空间。
  
  一、比较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一)求同比较阅读
  “求同比较阅读”就是针对相同话题或内容,通过比较探究,寻找出其相通点。这样做能够加深学生对相通点的认识与理解,开阔学生视野,是平时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方法。“求同比较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准确把握单篇材料后,比较容易产生的思维过程。只有学生准确理解独立材料,才能归纳、概括出相通点。
  例如就“资本主义制度下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而言,《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虽然是异国作家构思出的不同的故事和场景,但是其感情色彩和主旨是相通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日用品不用高档的,两个姐姐也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家人渴慕和向往成为富翁的于勒早一天从海外归来,以改变家庭的窘迫现状,这成了一家人最大的精神寄托。哲尔赛岛偶然的相遇十分意外,使得一家人的发财梦破灭,一切美好的憧憬从此幻灭。从这一视角分析,母亲的暴怒和唯利是图又是能让人理解的,这是生活的无奈所致。在《变色龙》中,作者契诃夫构思了奥楚蔑洛夫在大街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场面。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对狗及其主人的态度变化左右无常,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突出形象性格突出。这也有社会的原因,在经济萧条、黑暗腐朽的沙俄统治下,他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普通警察,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地位只能献媚有权势的人物,在国家这台大机器中,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零件。他的处事原则,也是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无奈生活所导致的。
  
  (二)求异比较阅读
  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是在已经找准相通点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能够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清晰。求异比较阅读只有教师和学生精读文本和材料,慎密思考,才能拨云见日,获得深刻准确的认识。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历代骚人墨客对友情的歌颂吟唱,或乐观激越,或低沉缠绵,同中有异,魅力无穷。如: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l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通过比较,不难看出:①对于朋友的分别改变了一种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赋之以积极乐观的色彩,表现了友谊的巨大生命和持久力量,不会因为山水阻隔而不存在,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②面对朋友的离别,作者怅然若失,心情压抑,只是伤感地规劝朋友再喝了这杯分别的酒,有感而发,真诚动人。③明显地表现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纵然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我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深,夸张手法开阔了诗歌境界,豪放乐观的感情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④友人离去,感情尚在,意境宏远,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为证,依依惜别之情从诗句中流淌而出。
  再如,《春》、《白杨礼赞》、《在烈日和暴雨下》三篇课文,同样是写“树”,但其写作目的各不相同: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微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结合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够发现三文写“树”的目的:(甲)文是表现春天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景象;(乙)文是象征北方抗日军民团结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丙汶是烘托夏日的酷热和恶劣的生存环境。
  
  (三)整篇课文的比较阅读
  1.可以就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在讲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一同体裁的文章时,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资料,让学生形成对封建科举的初步认识,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时候,可以列表分析;可以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后的情况或范进中举后的发展设计成想象作文;课后可以让学生从网上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或《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深刻理解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众人麻木冷漠,缺少怜悯与同情,给予落伍者的只有翻笑声和调侃。
  2.可以就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如在教授有关写景抒情散文《春》、《济南的冬天》时,能够深入分析比较文章的结构语言特色。前者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绘春”时又分五幅画面,层次异常清晰;语言精美,佳词层出不穷。后者开头以两地对比,而后从周围的山、雪、水几方面写济南冬天温暖的特点,一样结构清晰,同时写山时又写了城内和城外,绝无混乱迹象;语言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像是与人亲切地交谈,更容易让人接受。
  3.可以就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主题思想,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比较阅读中了解其文章反封建的主题、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共性。
  4.可以就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例如教学《西湖的绿》,就再引入朱自清的《绿》,比较二篇课文写作的异同。在讲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古代“记”这一文体的知识,了解范仲淹的改革,了解范和欧阳的关系,知道欧阳修正是支持范仲淹的新政才被贬的。通过这些了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醉翁之意的共同之处。
  
  (四)课文莱一部分(部分间)的比较阅读
  1.所讲述的课文语段牵涉到某一类似或不同情景时,可以将有关的语段展示出来。如讲到《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那 仅有的环境描写时,可以将《故乡》中萧索凄凉的乡村描写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情的作用。又如讲到范进科举成功语段时,学生会产生科举制度罪恶否的想法,这时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孔乙己悲惨而死的惨状可以让学生再想象描述。
  2.语段中牵涉到某一文学常识时,可以举出几个类似的语句。如讲到《变色龙》中的双关句“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时,可以将《骆驼祥子》中“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搬来。
  3.课文中的前后内容有较大变化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的前后有很大变化,教学时要准确理解晴雨、冷热两个音形兼备的场面;课外阅读《荔枝蜜》中,要把握我情感态度的多次变化。
  
  二、比较阅读携手写作教学,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课文编排时,每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阅读训练重点,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类似的结构或写作方法。这样,学习一个单元课文后,可根据写作方法补充比较阅读其他文章,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散文单元后,学生对散文的写法有了一些认识,而且抒情、借物喻人等写作方法在其他文章中比较常见。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海滨仲夏夜》、《乡村的黄昏》……并积累其中最喜爱的句子、段落,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段落,甚至写一篇文章。例如在学了《行道树》这篇散文后,比较阅读了《铺路石》这首诗:“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我孤独地躺在地上,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诉说着衷肠。”我让学生仿照《行道树》的写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改写的散文中把铺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歌颂得淋漓尽致。
  这样以写助读、以写促读,这样的拓展阅读、写作训练,可以像滚雪球那样把前面学过的东西不断地用起来,在运用中逐渐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这样以写作方法为纽带,使拓展阅读增才长智之风长盛不衰,阅读搭配写作,比翼双飞相得益彰。
  
  三、比较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比较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比较和联系,找准比较点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比较阅读中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主题、内容、结构、语言、修辞、写作角度、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特色、风格手法……均可以作为比较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广读博览,注意收集课外的可比材料,根据需要选取文章和比较的内容。发动学生从平时的阅读中寻找可比材料也是找准材料、找准比较点的有效途径,要找准比较点多方位比较。例如《孔乙己》里有这样的文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是一个隐含着比较的句子,会引发学生的质疑:为什么同穿长衫,人家可以踱进店里慢慢地坐喝,而孔乙己却不行?联系上下文,学生就能找出其中的原因:长衫是读书人的服饰,是孔乙己荣耀过去的象征――他是读过书的人,要有别于短衣帮。孔乙己敝“衫”自珍,竭力想维护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面子和尊严。但是因为他“终于没有进学”,“而且又懒”,“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所以他只能和短衣帮一样,靠柜外站着喝酒了。引申开来,不妨将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与范进进行比较。“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追求功名利禄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有了功名就可以做官,做了官就有了一切。范进耗尽半世年华,终于如愿了:中举后,众乡邻是又送酒又送肉,张乡绅是又送房又送银,胡屠夫也是一反常态,口口声声“贤婿老爷”。而有着同样大梦的孔乙己只因没有如愿,就到了如此落魄的境地。在这比较中,教师就可以设问:为什么要穿长衫。要苦苦地以读书人自居?长衫对他意味着什么?通过回答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孔乙己就是想以此来维持一个读书人的清高,因为只要有这身衣服在,他就有了自信,就有了希望。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长衫”与其说是“面子”,不如说是“命根子”,一旦失去,他的心灵世界便会坍塌。所以当他最后出场,破夹袄代替了十年不换的长衫时,孔乙己的生命也便像秋风中的树叶一样无奈地凋零了。那件破旧长衫定格了孔乙己的整个人生悲剧,也定格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所有落魄知识分子的悲剧。通过比较,抓住事物的联系,打开思想的闸门,在看起来相同的地方看出相异的内容,在看起来相异的地方看出相同的内容来,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就不言自明了。这样的比较,无论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教学文章,要注重单篇材料理解。教授方法为主。教师要遵照课程标准把每一篇课文的重要知识讲清学会,这是准确比较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教规律、给方法、做示范,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以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其智力。
  3.比较阅读的形式选材是多样的。有同一体裁同一内容,有同一体裁不同内容,有不同体裁同一内容,还有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比较阅读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平时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练习,重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就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在迁移扩展中求得创新。阅读去辨别出文章的体裁,用已知的文体知识决定阅读的方法(如议论文、说明文的提要勾画法、诗歌的意境想象法、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等),先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即通读课文,概览一篇文章的全貌,抓住一篇文章的要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它们之间体裁上的异同。
  5.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在比较阅读中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材料进行纵向比较,从几个材料的循序渐进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迁移到更高的层次。
  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定事物的异同。经过比较,能认知异中之同,即认识事物的共性、规律性;经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即认识事物的个性,使人们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比较阅读和强化诵读、精读、选择阅读、快速阅读一样,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注意比较就是注重联系,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东西。重视比较阅读,能为阅读教学开辟出广阔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莫琴琴《语文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M](《基础教育研究》2001.12)
  4.白宗珍《重视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探究》[M](《教育革新》2008.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