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试论生态道德教育的困惑与出路 困惑与出路
 

试论生态道德教育的困惑与出路 困惑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9:15 影响了: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活动,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加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践行生态道德,显得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困惑
  1.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迷失
  在人与自然矛盾尚不突出之时,德育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当人与生态的矛盾日益尖锐之后,历史就赋予德育以新的使命,即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在全球生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当前学校德育内容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生态、当代人发展与未来人发展的关系,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未来发展承担责任的教育较少。这种对生态道德教育方向的迷失,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取向,甚至导致价值观与生态道德要求背道而驰,形成非可持续的发展观。
  2.生态道德教育的制度需要规范
  1996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它是我国生态宣传教育跨世纪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教育正式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生态教育。但是这些规定多是纲领性的,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方面并没有细化,导致其操作性不强,原则性和弹性条款较多,致使生态道德教育受到制度缺乏的困扰。
  3.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单薄
  目前,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虽然在其课程中已经蕴含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它们的内容比重较小,是作为其他相关内容的补充来安排的,如有的将生态道德内容作为爱国主义的一项内容来安排,有的是在做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中来设计生态教育。可见,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内容缺乏全面性、直接性,未能形成上下贯通的体系,且教育内容散乱。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单薄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
  4.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单一
  在当前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宣讲上,忽视了学生对生态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不仅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把多媒体等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学生无法真切地体验到现代媒体技术提供的绚丽多彩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生动的视频动画,不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就没有兴趣积极地参与到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
  5.生态道德教育资源匮乏
  目前,生态道德教育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虽然一些教材增加了自然教育的内容,但是仍显不足。少数学校确定的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在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显得不足。近年来,我国少有以生态为主题的作品出版,能获奖的作品更是少见。教育资源的匮乏使生态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从源头上困扰着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1.构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体系
  生态道德涉及诸多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内涵广泛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就必须从全局谋划,从高处布局,从长远打算,对道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1)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学生为受众群体,强化国情生态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保护资源与生态的价值观。一是认识目标,熟悉我国的生态状况、人口和资源,掌握资源、生态保护的一般法规政策,了解生态学、生态道德和环保的基本科学知识。二是态度目标,具备资源的忧患意识和生态的危机意识,树立保护生态资源光荣破坏生态资源可耻的价值观念,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三是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生态资源的自觉习惯,主动向亲属、朋友等宣传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意义和知识,积极监督,勇于揭露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
  (2)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平等观教育。即要尊重生命,树立万物与人类平等的观念。将伦理的范畴逐渐自人类扩展至生物体,即对自然界的生物体给予道德考虑。二是生态义务观教育。即养成主动、自觉的对社会和生态的责任感。三是生态良心观教育。即树立爱惜生态、保护生态的善良观念。反思人类对生态造成的危害,唤醒人类热爱生态的道德感、理智感,选择适合生态道德的行为,保护生态。四是生态善恶观教育。即形成对社会和生态善与恶的观念。生态善恶观的确立,能帮助学生以生态的真、善、美为标准,并努力追求真、善、美的行为。五是生态正义观教育。即树立维护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正义原则,它要求社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2.充分挖掘和拓宽教育资源
  (1)编写实用有效的教材。生态道德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性,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学习背景、道德水平差异等不同特点,编写相应的生态教育课程。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则进行普及性、基础性的生态道德教育,涵盖多学科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内容明白易懂,具有警示性。近年来发生的生态灾难事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冰雪灾害、地震、泥石流等,可作为专题教育素材挖掘。
  (2)形成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讲授者的生态道德意识,所以师资是影响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最终形成一支具有生态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
  (3)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的密切关系,通过建立内容丰富、有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吸引学生浏览该网站,使网站成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3.积极实践和实施舆论监督
  (1)绿色消费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存在一些超前消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引。因此学生的消费观念急需引导,确立绿色的消费方式显得非常必要。这种绿色消费方式表现为在消费上,追求基本需要和适度的消费是必要的、是道德的,过度消费是应坚决制止的。
  (2)开展丰富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当代学生成长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务实、求新、求变、求异的精神,但也缺乏生活的磨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因而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促使他们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诸如生态调查、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参观和旅游、环保签名、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进而增强生态伦理意识,使他们肩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
  (3)加大舆论引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变学生对于自然和资源的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看待自然、接近自然、改造自然、爱护自然,改变当前的生态现状,这是塑造新型公民的必然要求。学生可持续生态文化的确立,离不开学校舆论氛围的支持。学校应通过板报、广播、图片等形式,对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设立曝光台,实施监督,使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使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4.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利用课堂载体进行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科学规划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发挥好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丰富多彩,要改变讲授法为主的局面,可采用调查、实验、统计、阅读、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责任编辑张茂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