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找寻鲜活的课堂】 鲜活 课堂
 

【找寻鲜活的课堂】 鲜活 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4:26 影响了:

  学生飞奔着冲入机房,并不是因为喜欢上课,而是因为喜欢上机,让人不免忧心。这就是我曾经面对的现实。   柳州市是地处我国西南的中小城市,学生来源比较广泛,这也决定了学生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初中重复了一遍小学所学的内容,到了高中,看到手中的课本,学生发出了感叹:“怎么和小学的课本一样呀?”
  在不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一直到初中毕业,也没有完整地上过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还有部分学校师资缺乏,即便课程表排了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只用做给学生上上机或上上网。
  广西目前尚未进行课程改革,耳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眼前却是老教材、老观念、老教法。目前唯一的安慰是,从2004年以来,信息技术课一直是高中毕业会考的科目之一。否则,学校不开课,学生不想学,教师也就下岗了。
  其实在广西,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来说,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材相对陈旧。现行教材从2000年开始使用,至今基本没有变化,内容以Windows 98和Office 2000为主,程序设计部分采用Pascal语言,在以Flash为基础的动画制作模块,学生根本无法按课本的步骤去完成相应的任务。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比较落后。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仍是学校的电教“保姆”,是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技术助手,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我们的课程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在自己和学生身上都看到了令人欣慰的变化。我的尝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让课程富有生命
  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原因之一就是陈旧的教材距离现实太远,没有生活的气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决定先从教材的内容入手。
  我在校园网的教学平台上建立了一个名为“高中信息技术”的“网上教室”,并按照课程的建设要求,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现行教材的模块结构,逐步建立起我自己的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如图1)。
  在我的课程中,尽量补充新的知识,或者用新的内容取代原来课本中过时的部分。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一单元里,课本中原来只有“生活中的信息”、“信息的传输”、“信息与社会发展”三个简单的部分,全部内容只有3页,而我在“网上教室”中对信息的基本特征做了较多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信息”这个概念。
  要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仅仅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是不够的。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所以在我的课程中,创设有利于建构知识意义的、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或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为目标的情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另一个方面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中,信息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信息道德是不能学习和传授的。它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个体去思考、去感悟,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网上教室”中,我总是利用最新的事例、最活的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60年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这些事件都是当时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一个良好契机,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又比如,在“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习公式的输入和复制。考虑到学生在数学课上正好学习了数列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主题,提供了它的定义、图形、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等相关信息(如图2),向学生提出了“求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10项、第30项和第300项”的学习目标。
  我经常把我们学科的各种技术比喻为人体的“骨架”,而课程中的情境、任务、主题好比是包裹在“骨架”之外的“肌肉”和充盈在身体内的“灵魂”。没有“肌肉”和“灵魂”的“骨架”是恐怖和干涩的,有了“肌肉”和“灵魂”的课程才拥有鲜活的生命。
  我在“网上教室”里建立的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建立和使用的,而是带领着教研组的几位教师共同参与的。我们相互协作,分年级、分模块共建共享。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在“网上教室”里留下不同的教学设计,供其他教师参考。一个年级的教师建设的课程内容,可供下一学年任教的教师继续修改完善。新来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能够快速地成长。这样就形成了课程资源和教师成长共建共生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能够不断地更新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伴随教师持续地发展的课程,就是富有生命的课程。
  让课堂富有内涵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特别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富有内涵的课堂是一个包容的课堂,是一个有策略的课堂,也是一个有思想的课堂。
  包容是一个教师的胸怀,是一个教师的眼光。在教师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的发展不是全体一致、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的发展。比如,在“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这一章的学习中,我提供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特征”等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要求学生画出能归纳信息特征的概念图。
  图3是两位学生提交的作业。从这两份作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提交左图的学生了解了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等6个特征,其概念图清晰地反映了他的学习结果。提交右图的学生的阅读量明显要大,他所了解的信息的特征也更加全面、细致,所完成的概念图内容要丰富得多。
  图3
  对于这样的学习结果,我们不能说第二位学生的进步就一定比第一位大,而应对比这两位学生的基础。因为第一位学生来自农村,到我们学校时几乎没有碰过计算机,操作键盘时只用右手食指一个指头。第二位学生在市里初中毕业,基础相对要好,他归纳的结果甚至超出了我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因此,这两个概念图都令我感到十分满意。
  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突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循环结构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小障碍,使学生在跨越障碍之后,收获成功的快乐。对这一个内容的学习,我预计学生要用两个课时。
  第一节课,我把一个在屏幕上画圆的程序交给学生,学生很快就能猜到Circle函数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屏幕分辨率与像素点的概念后,我要求学生画一个由10个圆组成的图形。学生基本上都使用手工修改圆心坐标或半径的方式完成了作业。图4中的这些图形就是学生编程画出来的。
  图4
  到了第二节课,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画一个由100个圆组成的图形,怎么画?”学生面露难色,困难的不是不知道怎么画,而是如果按照上一节课的方法画,过程实在是太烦琐了。我告诉学生:“凡是重复性的工作,计算机一般都会有解决的办法,重复就是循环。”学生在了解了循环语句的结构和语法之后,一脸轻松地对我说:“老师,别说100个圆,1000个、10000个圆都没有问题!”图5这两个图形是两个学生用几乎一样的程序画出的,只是输入不同而已。
  图5
  在我的“网上教室”里,“程序设计”这部分的内容与现行教材完全不同。没有像传统教材中先介绍数据类型、命令和函数,再介绍语法、算法的知识呈现顺序,而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
  我认为,命令、函数和语法都是“死”的,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算法才是“活”的。我从让学生阅读程序、理解算法入手,引导学生尝试着去修改程序,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成功和创新,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其实,在程序设计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对程序设计和Pascal语言一无所知。学生觉得程序设计很神秘,而且很难。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我用“三人分钱”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问题有趣,而且对高中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反应特别快,看了题目以后,通过心算就得出了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我让通过心算得出结果的学生叙述他思考的过程,其他学生从他的叙述中了解了“逆推”的思维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就是“算法”。我在对应的步骤旁写出Pascal语句,再加上变量说明和输出,一个完整的程序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了。当学生在计算机上运行这段程序并得到结果后,欣喜溢于脸上。
  编程序也可以这么简单!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则是水到渠成,所有的任务他们会非常乐意、非常主动地去完成。紧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5个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分糖果,最后每个人手上都有32颗糖,原来他们手上各有多少颗糖果呢?”和我预想的一样,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语言基础的情况下,对上一个程序稍加修改就得出正确的结果。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Pascal语言,没有编写程序的经验,所以他们会被各种简单的错误所困扰。比如语句拼写错误,用了中文标点,漏了分号、冒号等。学生就这样在编译程序严格的检查之下,一个个地改正这些错误。当他们输入的程序终于能够正常运行的时候,他们开心极了!
  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做了一次小结。我在屏幕上用强调的形式依次显示了下面几段文字: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不期望能够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但我们希望程序能够正确运行。
  为了让程序能够正确运行,语句必须遵循语法,一个符号都不能错。程序必须合乎逻辑,一个步骤也不能少。学习也是这样: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周密的计划。一个疑问也不能放过,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
  我们享受编程的快乐:在程序中发现错误并且不断改正,使之能够正确运行。人生也是这样:不回避错误,而是不断地改正错误,在错误中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成长!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学生看了这几段话后,教室里静悄悄的。这说明我预期的效果达到了。对于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的收获并不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更多的是能够从简单的编程中总结出学习的规律,提炼出人生的感悟!学生走进这样的课堂,难道还不会把兴趣点从电脑、网络转移到我的课程上来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他们不再是为了上机而冲进机房,而是在每次上课时首先登录我的“网上教室”,寻找我布置的任务并尝试解决它们。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是鲜活的课堂对学生吸引的结果,也是有魅力的课堂对学生感化的结果。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