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背后|高考报名人数
 

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背后|高考报名人数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8:34 影响了:

  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约1010万,高校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纪录      数据显示,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约1010万,高校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纪录。
  对于这一创记录的高考报名数,有人认为,这是高考改革“开放”、“人性”的结果――过去几年来,高考改革打破了年龄限制、婚否限制,由此增加了社会考生报考的可能;高考打破了“门户之见”,允许“三校生”报考,由此拓宽了高校选择人才的范围;高校尊重考生录取不报到的权利,于是有更多学生复读;高等教育的扩招,则刺激了各地发展高中教育的积极性,也由此推动初中升学率的持续提高。
  毫无疑问,从高考举办者角度看,这一数据可以反映出考试举办的成功。但是,这1000万的报名数据,却也同时传递出以下的信息:
  垄断地位坚挺 我国的高考成绩,是目前众多高校用以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除了政府部门组织的高考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考试可以来竞争。绝大多数受教育要想进入大学深造,报名参加统一高考,是唯一路径。而没有竞争的高考,无论举办得如何,也无论社会评价如何,均无法撼动其权威地位。每年高考之后,人们会讨论题目出得如何,会责怪某些考题出得“难偏怪”,可是到了第二年,你还得选择这样的高考,考生必须去适应这种“难偏怪”,因为对于考试,你没有其他选择。
  人才出口日益狭窄 “高考上大学不是大家唯一的成才的途径”,这是每年高考前都会出现的宣传口号,可是高考却日益成为基础教育的唯一出口,很少有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即便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也大多出于无奈,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之后,也一心希望回归高考“正途”;很少有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结束之后,选择直接工作,因为无论是整体的社会舆论,还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都迫使学生将高考作为首要选择。
  不打破高考的垄断地位,不但无法提高考试举办的质量,学生的考试选择权也无从谈起。而没有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就无法做到“以人为本”。
  笔者从学生角度来思考考试选择权,发现有以下四方面问题需要解决:考试的组织、考试的品种、考试的有效范围、考生的能力范围。
  从考试的组织看,高考由政府组织,没有中介组织的参与,因此没有竞争压力,没有优化考试的市场机制。从考试的品种看,我国高考的考试品种很单一,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就是一次集中考试。从考试的有效范围看,有效期只有两个月不到,完成一次集中录取,成绩则作废。从考生的能力范围看,无论你是成绩突出,准备进重点大学,还是成绩一般,希望考一般本科,还是成绩不如人意,选择高职高专,大家考的都是同一张试卷。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引入中介机构,让考试的组织有市场竞争的压力,谁组织的考试好,利于选拔人才,就会获得市场生存。
  从适应考生的能力,增加考试的品种以及扩大考试成绩的有效范围看,我们可以设计一年多次同等有效的分层次考试。分层次的考试可以包括:全国性高中水平考试、985高校联考、211工程学校联考、地区高考、高职高专高考,不同的考试适用于不同层次的高校以及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
  全国性高中水平考试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考试,一个考生选择参与这样的考试,获得的成绩可以得到全国所有学校认可。而对于某些重点高校来说,联考则可能更加权威,比如985高校联考、211工程学校联考,参加这些考试获得的成绩,更能得到这些学校的认同。在设计分层次高考的同时,必须扩大考试的有效范围,不能仅派一次录取用场,而应该在更长时间范围内有效,另外,同一层次考试,也可以一年两次甚至多次举行,每次考试的有效性相同。
  不改变人才出口日益狭窄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持续的扩大规模的压力,而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必将严重失衡,不少学生可能盲目地进入大学,却发现大学根本无法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要让人才在高考前分流,则必须让他们看到没有大学学历,依旧能成才的前景。
  1010万报考,招生567万,落榜443万,这批学生四年或三年后就业时,有150万以上无法当期就业――根据有关研究,未来10年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无法好转,因此按目前70%就业率,可推论出四年后的大致就业数据,这实在值得有关部门好好思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