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简述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及其成因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简述我国行政体制的弊端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5:58 影响了:

  [摘要]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我国高校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切实本着务实的精神解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建构有利于高校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弊端 成因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地方高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地方高校若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需本着务实的精神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重构。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既具有高度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出路。
  一、地方本科高校与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是静态呈现与动态发展的相对统一。特别是当前在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惑交织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校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成为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一点,地方本科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适时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验尝试,但是受传统因素以及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1.地方本科高校的角色定位错位
  地方高校定位的错位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有效践行,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而决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甚至其未来发展的成败。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其生源情况、办学传统与实际、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等主客观因素,通盘考虑,科学决策其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大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跨进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高校出现升格热,规格、层次变化之快令人惊叹!但是,地方高校在学校定位上暴露出诸多误区,“主要体现为把学校的类型、层次和水平混同,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学校,不能根据人才层次,建立起分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而仅从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对高校进行定位,势必造成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机械盲从
  许多地方院校照搬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盲目攀比;要么盲从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脱离生源情况、社会需求的现实,毫无特色可言。所以,这无疑增加了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地方高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深受影响。
  3.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专业是大学里与社会上的专业职业相对应的专门领域。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与自身办学条件相适应,又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但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部分地方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并且课程和专业的设置脱离客观实际,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有限或者缺乏的情况下,因人设课,无人因需也盲目设专业的现象较严重。热专业一窝蜂,冷专业一刀砍;短期可喜,长期作痛。这样,最终会影响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被动或主动地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在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的开放使用不能正常化;经费短缺,资源有限;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错位,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实习“走马观花”等诸多问题。
  5.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仍尊崇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轻视或者忽略实践课的考查,并且毕业考评相对宽松。“这不仅容易使考评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得不到大学知识的精髓;对各类证书的追求更使学生“拾级”而上,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成因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多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端在所难免。但是,“弊端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1.理念的束缚与缺失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而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既免除不了陈旧理念的束缚,也不可能一时使理念脱胎换骨。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所积淀的传统办学理念或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该思想不仅表现出极大的惯性还表相出一定的惰性,束缚了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急速奋进,多数地方高校疲于自身规模的膨胀,而无暇顾及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匹配的新的理念的探索,硬件过硬,软件过软。新理念的延迟或缺失无疑制约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开展。
  2.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脱节
  我国地方高校多涌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并且由于高等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困惑重重。“比如,面临着诸如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等诸多关系协调的困惑,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陷入了比较混乱的状态。”这势必造成地方高校摸着石头过河,在希望和困惑中奋进与探索。然而,地方高校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创新的同时,却几乎无暇顾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反思和升华,使新的理论研究又延迟于实践的探索。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自然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艰难中奋进。
  地方高校若要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厘清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又要充分认清当前地方高校自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弊端,分析其中的缘由,并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科学定位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尊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动态性、发展性,力争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吴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葛建民.中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5]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