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浅析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浅析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0:51 影响了: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对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构造和环境组成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发展调整,是生态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对推进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科学把握和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作为一个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对此,人们的理解并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其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这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
  其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是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某一地理区域中建立起以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为基础的高度信息化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物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条件,心态平衡是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物态、生态平衡,社会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人们心态健康、和谐、平衡的文明社会。
  其四,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强调一个“合”字,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强调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并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囊括了物质、精神、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不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它把人与社会看做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
  
  1.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农村
  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持续维持,生态文明建设切合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对农村发展也有着全面的要求,其中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构建生态农村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差,这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也极大地限制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长期以来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地区环境设施欠缺和基础设施破旧老化,既影响农村地区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也限制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农民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被动处境,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改变农村发展的落后基础条件和环境状况,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现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已施加了沉重的环境压力,使农村地区的生态状况受到极大的破坏,这与农村落后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生态的不当利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只有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才能使发展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得到释放,使其稳定运行,进而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序的支持。
  生态农村是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而出现的概念,其实质是在村域范围内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集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创建农林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建立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内涵局限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侧重于农业生产。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生态农村是环境优美的农村,其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新农村。
  2.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就要转变旧的观念,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观念,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这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前提。
  我国多数乡镇企业的设备都比较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乡镇企业就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走循环经济之路,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环保宣传工作,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基层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办农业知识补习班,让农技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指导。还要着力培养和建立“三支队伍”,即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其次,在农村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遏制近年来在农村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费,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最后,搞好环保宣传工作。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向农民宣传环保知识,在农村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环境。
  4.改革发展体制,健全生态文明的发展机制,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发展机制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特定要求,它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文明,更是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的普适性文明。只有健全了社会发展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就是在制度文明中对生态文明作出有效的肯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发展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专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构成,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机制还不完备,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这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体现农村和谐发展的积极效应。
  1.突出整合效应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村的“四个多样化”趋势在增强。同时,随着城乡交流频繁和城乡互动增多,农村生活的“异质化”也在增强。建构生态文明就需要提高农村建设的环境意识,把不同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基础的农民协调统一起来共同建设新农村。也只有借助于社会整合,协调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也才能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社会联系网络,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2.突出创新效应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现代科技的推进下,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但是,透过“人的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文明并不是完美的文明,而是一种“畸形”的文明,突出的表现是:这种文明模式不能摆脱文明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也不能摆脱“城市优于农村”的思想假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把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利用生态资源,努力促进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通过创新,需要通过农村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激发广大农民的创新精神,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推进农村逐步摆脱落后、向着文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4,(3).
  [2]杨国昕.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
  [3]朱孔来.论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环保产业,2006,(8).
  [4]王素娟.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2004,(3).
  [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安东尼・奥勒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杨学峰.生态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理想载体[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
  [10]朱芳琴.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6).
  [11]黄和文.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8,(7).
  责编:一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