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呼唤本色语文的回归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呼唤本色语文的回归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9-04-11 04:56:34 影响了:

  摘要:文章阐述如何营造和谐的、本色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通过组织“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校本培训”活动,分组参与式的研讨方式让教师自己“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本色语文回归;参与式校本培训;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32-02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日益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新课改,为教师张扬教学个性搭建了一个成功的舞台,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些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教学课例。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一些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但是透视这些课堂,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触:群星璀璨、喧腾热闹的背后,语文教学渐渐显得有些失真、失范,总觉得有些语文课越来越缺少丰厚的内涵,语文失却了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功能。那么,语文到底该怎么教,怎么上?语文教学的本色到底在哪里呢?如何营造和谐的、本色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呢?我们根据学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校本培训”计划,由学校教科研室组织了主题为“呼唤本色语文的回归”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
  二、组织形式
  真正受教师欢迎的校本教研是具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借鉴“中英甘肃项目培训”的组织形式,将座位排成了“沙龙式”的U字型,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大家展开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这次“沙龙式”活动在教师中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方面,它使那些心有疑虑的教师尽快地从旧思想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分组参与式的研讨方式又让教师们自己“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魅力。
  三、案例描述
  1.中心发言人(语文教研组组长)引出话题。“本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诠释的“本来的面目、物品原有的颜色”。文言文是古代书面的一种语体,其特点是典雅、简洁。它是一种传承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精神的品质。文言文进入新课改的轨道可以说是很困惑的:有些老师把它当工具书上,有的老师把它当现代文上,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前者缘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强调文言文语法、实词、虚词的掌握。而后者只要求读读背背即可,缘于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背诵古代诗文80篇”的狭窄理解,使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迷失了方向。那么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文言文到底该怎么教,这些问题到底应当如何处理呢?我们先请课例的提供者谈谈她是怎么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堂课的。
  2.执教者说课(针对教学片段谈教学设计)(略)
  3.中心发言人引出问题一:本色语文体现在哪里?
  新课堂不仅要体现新的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语文的内涵,语文的本色,那么在殷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本色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呢?请大家先观看课例光盘,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4.教师互动发言摘要:
  (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和谐的人文课堂。的确,新课程最富有创意的地方莫过于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特有的人文色彩,但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很像“海市蜃楼”。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文本成了一块美丽的冰。本节课老师摒弃了花俏的形式,感觉课很实在。
  (2)记得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东倒西歪,就是没有支撑”。
  (3)对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难教是公认的,它首先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而言,文言文难学,也是公认的,它首先难在读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文言文的教学却是至关重要、难以回避的。
  (4)老师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还重视了指导学生含英咀华,对大家很有启发。
  5.再次观看课例片段,中心发言人引出问题二: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炼、赏析文章的精髓?
  大家都知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内涵之深刻是一般的文章无法相比的。下面,我们再来看课例,看看授课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观看课例)
  6.教师互动发言摘要:
  (1)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文本,而文言文教学的文本意识,就是始终抓住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尊重文本,依托文本,加强对语言的品味和领悟,才能真正上出语文味来。就殷老师的这堂课而言,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2)如果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反映的细节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这种文章结构层次的重叠美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得以欣赏,深入会意。
  (3)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殷老师巧妙地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
  7.中心发言人总结。通过前面的说课、观看课例和大家的互动研讨,我们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一些值得肯定的做法也如浮出水面的冰山,在我们面前渐渐地明晰起来。的确,新课改是一桌丰盛的大餐,那么对于这样的大餐,如何做到既要吃还要吃得有营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去共同探索。
  四、案例反思
  回头看看学生在本节课的反应,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其中,而最终被深深地感动,无不因为教师帮助学生去深入思考一些与文本有关的内容,而这些思考又能唤起学生原有的积淀,当他们把这些融会贯通并反之指导他们的思考时,他们将得到的是思维的提升、精神的丰厚。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能以此为出发点去呈现,那么回归本色语文的愿望将不再是梦想。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所进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乃至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天职,就是为学生构筑精神的家园,让学生感悟中国文化的底蕴。如本节课,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基础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期待性阅读 —— 拓展性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的情形,以及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另外, 我们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气蕴,它是感悟的、包含人性美的文字,宜于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语言中的那点意韵。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尤为明显的是,在理解性阅读 中当学生迅速找到了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等词后, 不仅从这些词中读出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还领略到了一代国相执著进谏的忠贞情怀。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如何让语文回归本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情趣等得到真正的积淀,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