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古诗词中的观、品、悟】 有关喝茶悟人生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观、品、悟】 有关喝茶悟人生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9:32 影响了:

  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毋庸置疑要以朗读为本,但一味地朗读也不行,在朗读中应有所收获,在朗读中完成“观、品、悟”的过程。如何完成呢?我认为,应该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抓住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古诗词。
  
  一、观:扫除障碍,初通文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学习古诗词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初中学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由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因此,面对一首新的古诗词,首先要默读,找出疑难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这是“观”的第一步。如“决眦入归鸟”的“眦”,“五马立踟蹰”的“踟蹰”,“朝露待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逑”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过,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接着是要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带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初读作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揣测出“最富特色,足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的细部。”也许揣测未必准确,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值得珍惜,并可留待品读时检验。
  从整体上看,这样的“观”难免显得粗糙,但它却为之后的深入品读提供了前提。因此,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不同诗词的特点,在直观层次上初步了解作品,而不是急于把作品精华讲析出来。
  
  二、品:静心体味,突出“美点”
  
  “品”是指对作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通过反复品读,静心体味作品内容,从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一阶段更应以读为本,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和诗词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品读法,凝神专注,将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变成审美状态。为此,教师可作适当点拔,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具体创作背景,然后留给学生时间反复品读,在品读中体味形式的细致变化,从中获得启发。
  文学作品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因此,品读之初,要了解与作品有关的文化背景,如作者其人,创作背景等。在此基础上,要抓住作品中最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努力突现作品显著的“美点”,再到这些美点上去反复品读,直到读出滋味来为止。
  可以举些例子告诉学生品的方法,例如,《诗经》中的《采薇》开篇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的“往”与今日的“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往”一“来”,一个是“杨柳依依”,柳丝轻柔、随风摇曳,春光大好;一个是“雨雪霏霏”,细雨夹着雪花,纷纷扬扬,寒风萧瑟,有力地突出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再如《陌上桑》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四组句子的侧面描写一气呵成,作者对罗敷的具体容貌不着一字,一名古代女子的惊人美色却跃然纸上,一个“坐”字道明了“来归相怨怒”的原因。因为罗敷的美丽,竟然引发了交通堵塞,这样夸张又贴切的写法,就是古今中外也少见。
  
  三、悟:迁移品读,感受意境
  
  与前两个分阶段相比,“悟”更多地是一种向往和追求。学生由于经验和素养水平的不同,及当时的艺术质量与品位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悟”,即深思而后有所得。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悟读不仅是创作意象的重建,更是一种再创作。为保证这和“再创作”的充分展开,教师应一开始从观到品到悟,都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自觉思考,要让学生诵读,背诵精彩语句,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比如熟读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感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情景,可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踏青、游赏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觅众山小”,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