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在比赛中寻找信息技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比赛中寻找信息技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9:33 影响了:

  在评阅小学组140余篇参赛案例的过程中,我思潮澎湃,感触也颇为深刻。那一篇篇饱含着教师们心血付出,闪耀着教育智慧与设计艺术,渗透着人文气息的优秀作品,时常令我兴奋、感慨,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回味与思索。现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参赛案例的总体特点
  1.因材施教始于教学设计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媒体技术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部分,参赛案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学情分析,此外,还有一些更加深入具体的做法。如:有6篇案例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测,以便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存在问题;有31篇案例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预设并准备了相应的对策;有57篇案例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设置了分层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得到了普遍关注,且呈现出逐渐深入、逐步细化的趋势。
  【案例分析】
  在案例《巧画对称图形》中,阎芳老师对练习一进行了充分预设:由于往届学生在学习“旋转180度”时常会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种可能是,学生在学习中观察还不够仔细,误认为“垂直翻转”与“旋转180度”是相同的操作;另一种可能是,学生虽然分清楚了概念与方法,但在操作时,对于需要复制并调整旋转角度的4个图形分不清先后顺序,造成“方向”、“遮挡重叠”等问题……针对预设,教师采取了启发引导和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配以同类练习进行巩固,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案例《创建表格》中,吕学敏老师则在课前针对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具有使用表格的意识、运用表格的能力以及使用Word的能力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分析得出“该班学生操作水平分层明显,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格知识基础,但主动使用表格的意识较低”的结论。根据问卷分析,教师设置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通过对比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表格化表达有助于信息的清晰呈现,从而增强他们运用表格的意识;通过设置不同难度水平的任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2.自主、协作、探究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也是目前教育界所大力倡导的。令人欣喜的是,85%以上的参赛案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思想,尽管有不少案例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但均试图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分析发现,参赛案例中体现了4种形式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方式:操作尝试+教材辅助;操作尝试+学件辅助;在探究框架引导下的自主尝试;教师分步引导启发下的自主尝试。尤其后三种方式彰显出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设计与加工,值得我们学习。
  【案例分析】
  操作尝试+学件辅助:由于应用“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制作姿态各异蝴蝶的操作较为简单,在张丹老师执教的《蝴蝶变变变》案例中,她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制作了助学型课件,辅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探究框架引导下的自主尝试:刘冠廷、余坚老师的教学案例《画图软件中矩形、椭圆形工具的使用》则通过问题提纲和实验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矩形工具的框架。学生按照框架的引导去操作、体验和辨析,从而建构出前景色、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教师分步引导启发下的自主尝试:宋京妍老师通过案例《椭圆命令》,在“加深理解、巩固操作”环节设计了应用椭圆命令制作“信号灯”动画的任务。这是学生学习LOGO后制作的第一个动画,学生虽然兴趣浓厚,但要自己独立完成该动画难度很大。为此,教师将任务分解为4个由问题引导的步骤:怎样让“圆”消失→小海龟要怎样做才能实现“闪”的效果→怎样实现多次闪烁→怎样让信号灯的闪烁有规律。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都经历了“思考→实践尝试→分析明确→再实践”的思维过程和操作实践过程。教师精心的引导使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探究效率。
  3.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的引领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地选择、组织、陈述和解释教学内容,使其易于被学生理解。参赛案例中,85%以上的教师都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部分优秀案例能够从技术思想与方法的高度引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开展,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强调学生对更为广泛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感知和理解。可以说,强调技术思想与方法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它关注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超越了具体工具的束缚,跳出了技能训练的窠臼。
  【案例分析】
  徐国军老师在《美化文章》案例中的设计意图里这样写道:“学生对‘插入―图片―艺术字’的操作有所困惑,他们会想:明明文字应该是在文档中操作的,为什么艺术字就要到‘插入图片’中去实现呢?为此,我引导学生推理,因为图片可以实现旋转等效果,而文字不能,只有把文字转化成图片,才能实现各种特殊的效果,所以艺术字采用了图片格式。”教师抓住了“插入―图片―艺术字”这一操作细节,从技术方法的层面解读了艺术字属于图片的原因,并由此引导学生把对图片操作的经验迁移到艺术字上来,使教学做到了横向联系、融会贯通。
  再如《巧画对称图形》案例,阎芳老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单纯的“翻转/旋转”技术上,而是更加关注基于技术的思考、运用和创造。例如,她设计的仅凭借图1中右侧2片叶子构造出左侧大树的任务,在巩固技术的同时,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注重认知、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进行意义的构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寻求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参赛案例几乎都在教学伊始就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有些情境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教学过程中,许多案例都能够通过有意义的任务、精美的课件、作品欣赏甚至是配乐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一些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和感受了信息技术给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一些案例还体现出了对学生成就感的呵护,为学生营造了情感化和人性化的课堂。
  【案例分析】
  胡佳老师的《画线》案例以书写象形字(如图2)的任务作为载体,承载了让学生理解画图中直线、曲线及它们常见形式的教学任务。这一设计别具匠心,且让学生感知了中国文字的起源。
  参赛案例较集中的问题
  1.教学目标表述和评价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对教学实施和评价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后续教学的效果。但是综观这一届的小学组参赛案例,有81%的案例存在教学目标表述含糊不清的问题;有64%的案例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写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反映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们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要知道,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
  恰当的学业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有诊断和促进的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优秀的评价不应只针对学习结果,还应面向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均需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遗憾的是,在我所评审的案例中,设计了评价环节的案例仅占61%,而在这些有评价环节的案例中,涉及“过程与方法”评价的仅有2篇,评价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心理感受或有相应对策的也仅有2篇。由此可见,在评价方面,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案例内容和水平分布不均
  从教学内容的分布来看,我所评审的参赛案例中,内容涉及文字编辑的43篇,画图34篇,PPT25篇,程序设计与机器人13篇,网络、Excel、Photoshop、文件操作、影音编辑、理论共23篇。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分布不均的现象较为明显,且缺少有难度的、体现信息技术前沿发展的案例。整体来看,以画图、Word、LOGO为内容的教学案例整体水平较高,而对于VB、机器人教学等内容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关于机器人教学的案例共有5篇,但没有一篇能够把问题解决的策略呈现清楚。
  3.情境或任务设置有趣,但脱离生活或效率不高
  一些案例表面看上去内容丰富,奇妙有趣,但往往华而不实,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还有一些案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案例《帮助小动物回家》,教师尽管创设了帮小动物回家、过河搭桥等任务和故事情节,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技术内容仅涉及“复制”和“粘贴”两项操作。又如案例《设置超链接――动作设置》,教师把“动作设置”功能主要用于设计管道游戏,虽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但没能体现该功能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演示文稿的应用效果服务。
  反思与探讨
  1.关于主题单元与研究性学习
  主题单元将相关的多个教材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从而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束缚,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情感的综合培养。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来说的,它强调学生应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通过分析与比较不难发现,主题单元以及研究性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恰恰能满足信息素养对教学方式的需求,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式。针对本组参赛案例在主题单元与研究性学习方面几乎空白的情况,今后大赛组织者能否做一些适当的引领?我们教研部门是否也应该做相应的组织和指导?
  2.关于机器人与程序设计
  机器人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技术群,智能技术是其灵魂。它顺应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突出了自主创新的理念,是充分展示高科技成果、全面提高青少年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程序设计则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被称为第二语言,承载着信息技术众多的核心价值。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程序或机器人教学是否合适、怎样开展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3.关于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
  参赛案例中,99%的案例都针对的是3~6年级的学生,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是在3~6年级开设的。通过分析参赛案例可以看到,3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打字、画图、Word,但这些教学内容已明显落后于现代的城市生活现状。由于家用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泛开展,许多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么来看,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了呢?面对新问题的挑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对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系统地思考。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