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定义 [对教育的校本化定义]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定义 [对教育的校本化定义]

发布时间:2019-01-30 04:17:54 影响了:

  薛丽君,文文静静,办事认认真真,工作仔仔细细,是个好教师。她又是一个好校长,好教师的品质在她校长岗位上延续、发展。不过,薛丽君不止于此,而是从做一个好校长的高要求出发,锻造自己的思想、品格和专业素养。薛丽君的心里装着学校,装着学生,装着教育,勤谨、踏实,而且不断地寻觅、探索、创造。她和她的团队依靠全校教师,开发、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找专业支撑和引领,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对教育重新定义,终于形成并明晰了觅渡桥小学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和核心载体,那就是以勤谨的品质和觅渡的精神,通过设计与构造,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这一核心理念,鲜明、独特、坚定、深刻,已经成为觅渡桥小学的文化符号,并铺就了学校的教育地图,显现着历史的久远和深厚,又闪烁着现代色彩和时代的崭新思想。
  一、在回顾、梳理中总结与提升,明晰学校的核心精神与品质
  薛丽君和她的团队回顾了觅渡桥小学的170年的办学、发展历史。她敏锐地从学校的三易校名入手进行思考。正如人的名字与时代总是相关联一样,校名也反映了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呼唤。从“义学”到“冠英”再到“觅渡”,其中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一切为了学生。从“义学”中,她领悟到的是学校、教育的义务,也领悟到校长的义务和责任;从“冠英”中,她领悟到的是育人才、育英才的深义,义学不是平庸的教育,而育英才又决不是知识的灌输与分数的获得,而是素养的优秀;从“觅渡”中,她领悟到的是瞿秋白先生开辟的一条光明之路,要在寻觅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薛丽君的这一番回顾,表达了她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未来的追求感。正因为如此回顾,让学校师生员工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厚度和纵深度。在历史的回眸中,师生建构起共同的文化记忆,寻找到文化力量。
  薛丽君的思考和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她和她的团队在回顾中梳理、概括、提炼了学校核心精神的品质,其关键词是两个:勤谨、觅渡。如果说,上个世纪初,学校留下的宝贵遗产――“勤谨”这一校训,更多的是从品质上去要求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所提出的“觅渡”,则更多的是对学校精神的要求。薛丽君和她的团队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的主旋律:以勤谨的品质去觅渡去创造,在觅渡与创造中进一步培养、锤炼勤谨的品质,学校精神气质就在其中显现和彰显。
  勤谨与觅渡,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但高尚与伟大不能板着面孔说话,尤其是小学。如何让小学生喜欢,让小学生记住。薛丽君用诗去表达:“教育,儿童人生的一次重要摆渡�学校是出发的优良渡口和桥梁�寻觅,学习的方式、能力和过程�勤谨是前行的品质和力量”。也许好多年以后,当年觅小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但这首诗永远都不会忘记,勤谨、觅渡永远会刻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二、在勤谨、觅渡的引领下,思考对学校重新定义,锤炼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愿景
  对学校、对教育我们有许多定义,对小学、对小学教育也有许多经典、精彩的定义与阐释。比如,美国的波伊尔在《基础学校》里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他的意思,教育为最重要,而在整个教育中又以“小”为大,可见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日本的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里说:教育要“再定义与解构”,“学校的再定义――把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重新定义”;“教育的再定义――把教学作为‘反思性实践’加以重新定义”;“课程的再定义――课程重新界定为‘学习经验之履历’”;“学习的再定义――把学习作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等等。
  也许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时代。今年11月12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说,他说:“本次峰会以‘重新定义未来’为主题,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世界和地区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是的,未来需要重新定义,教育也需要重新定义,“习以为常”的小学教育当然应当重新定义。重新定义,意味着审视、反思后的调整、改进,甚至意味着改造和颠覆,与此同时的再建构。因此,重新定义意味着思想的深刻和进步。
  薛丽君和她的团队勇敢地作了校本化的研究。“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其一,这是对教育未来性的新定义。学者们认为,教育是对未来的定义。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也是可以创造未来的。因此,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世界,就会给这个世界留下优秀的孩子,他们可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其二,这是对教育终身性的新定义。如今小学教育已和终身教育紧密相连,教育已走出了学校围墙,走向了人的一生。因此,小学教育不仅为了六年,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六十年、七十年。其三,这是对教育生活性的新定义。教育是一种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主语,教育要和日常生活,和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薛丽君就是这么认识的,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首先要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生活中心,这样,孩子们从符号世界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其四,这是对学校功能的新定义。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去策划、去设计,决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决不仅仅是教师的教书,而是把学生终身发展落实在教书之中,让学生从学习中发现新的世界。教育为学生发展作准备,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为他们的未来作了策划。其五,这是对教师职责的新定义。薛丽君说,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教师首先要成为策划者。这样,教师把学科教学与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联系起来,教师的教育超越了学科。显然,薛丽君和她的团队目光远大,装着学生的未来。我以为,觅渡桥小学为教育理论发展作出了一点新探索。
  三、着力进行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把核心精神、品质和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中
  薛丽君的工作总是很踏实的,不喜欢作秀,拒绝浮夸,这正是勤谨的具体体现。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应当落实在哪里呢?换句话说,究竟策划什么、怎么策划呢?他们的做法是:从策划课程开始,以课程策划为核心,课程、教学成为策划的核心载体。这是正确的,因为,“课程领域……正居于教育的核心”(埃利奥特W・艾斯纳语);“首先的任务是决定课程”(富兰克林・博比特语);“课程的性质决定学习的品质、类型与方式,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习”(佐藤学语)。这样的决定,不难看出,薛丽君和她的团队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课程意识。
  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对我们的要求是:眼睛盯着未来,双手抓住今天;最为重要的策划,是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在今天为他们奠定好基础;基础应当是扎实的,又应当是可再生的、可发展的,这样的基础实质上是“带得走的能力”,是超越知识的智慧,是综合的、全面的素养。而这一切,都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薛丽君认为觅渡首先是寻真。他们寻到了小学教育关于基础的“真”,即小学教育要打好六大基础:身心健康、较强的生命意识;张扬儿童主体性,享受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初步的自我建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初步的民族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尽管这六大基础还可斟酌,但对基础已有了新的内涵和视角。他们正是根据这些基础去建构“本真”课程,而且确立了课程理念:课程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丰富经历,寻觅儿童发展的可能方向,架设通达终身幸福的桥梁。这些见解深刻,这些理念先进。这些校本化的课程理念是在勤谨品质、觅渡精神引领下,紧紧围绕“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核心思想,经过实践、研究提炼出来的。
  觅渡桥小学把课堂教学的核心概括为“活动中学习”。当然,教学本身就是活动,“活动中学习”让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回归,但又将学习和学生的活动(生活)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具有课程意义,因为,他们强调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想见,在觅渡桥小学的课堂里,小学生是怎么活泼泼地学习着;活泼泼的学习,彰显着活泼泼的生命;活泼的生命预示着他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觅渡、发现、创造、抵达、再出发,构成了薛丽君的教育生涯,构成了她作为校长的主题,形成了觅渡桥小学的文化特质。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21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